郝逸凡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华师历院”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军训推文,引用了受采访学生提供的“诗经”内容。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首所谓的古诗其实是一首“伪诗”,通篇使用“谐音梗”进行讽刺谩骂。目前,该学院官方回应称公众号把关不严,推文造成不良影响,学院深刻检讨,已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深入开展问题整改。
历史文化学院本应该对《诗经》的内容了然于胸,却被一首“伪诗经”迷住了眼,让人看了笑话。学校官方公众号是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代表着学校的脸面,对外发布的文章按说也应经过严格的三审制,发生这样的“低级错误”,若说学生学艺尚浅,那审核人员就难辞其咎。若是连对外的宣传都漏洞百出,又怎能指望学校教得好书、育得好人呢?
新媒体账号本来是学校宣传师生风貌、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切不可成为“自曝其丑”的舆论场。无独有偶:上海某高校曾将全校师生同心抗疫写成了“沆瀣一气”;河南某高校二级学院团委的官方微博则给滕王阁换了个“户口”,将其“落户”江苏扬州……低级错误屡发,说明某些高校在学生教育和文章审核方面存在明显缺位,传统文化匮乏,治学态度敷衍,应当重视起来了。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账号用得好就是锦上添花的“好平台”,用不好就是“助燃剂”火上浇油。要想自家账号广受好评,就要切实做好推文溯源、审核工作,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在细处;账号管理人员更要提高文化素养,以严谨的态度担当好“把关人”角色。若是不慎出现纰漏,也应及时纠正调整,认真反思,及时纠错“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