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黄炜信
产业是发展命脉、经济之本,一个地方要想高质量发展经济,找准产业发展这个战略基点至关重要。对此,一位在县域经济摸爬滚打多年的县级市市长颇有心得:布局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当尊规律、重常识,才能有效抵御风险、规避陷阱。
所谓“常识”,是经过一代代人探索、试错后形成的共识。有悖常识的认知与举措,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比如,在液晶显示技术普及之初,不少地方还在争相引进电子显像管项目。不可否认,这样的投资项目短期可带动产业发展。但就项目本身而言,当液晶显示屏已端倪初露后,还在传统电子显像管项目上乐此不疲,就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负人民和历史的实绩,既要防止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大干快上的政绩冲动,又要防止不顾财力、无视风险、盲目举债的投资冲动;既要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卷土重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更须防止只追新兴产业风口、不顾传统产业升级的不当倾向和冲动。
常识之下,大到产业布局,小到项目遴选,既要看自身基础,也要兼顾眼前与长远。具体到项目引进、产业布局,既要了解企业的背景,更要看项目的核心内容,既透彻分析行业走向,也评估项目发展的潜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产业迅速成长,新动能持续释放。但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是科学研判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常言道:“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到这两点尤为重要。古丈县种茶的历史长达千年,其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决定了文旅茶产业是一条可行路径;临湘市在垂钓装备产业链中,不做杆线钩,专心在浮标这一细分领域发力,最终赢得了“从草根到顶流”的发展……事实证明,囿于区位、资源、基础、人才等诸多方面因素,决定了绝大部分县域不可能简单复制大中城市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必须依托自身优势与特长,在“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能干成什么”等问题上多些理性思考。
强调尊重常识、遵循规律,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的有效创新,才会有值得期待的未来。近年来,宁乡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准确研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后,提前布局、“无中生有”。尊重常识,才能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不搞“过眼云烟”的项目,县域经济才能根茎粗壮、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