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凝聚复兴伟力 奋进伟大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9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顶峰攀登
——写在湘潭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

  湘大校园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袁亚湘、许进超等课后讨论数学题。

  张效雄 摄

  湘大师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屹立在伟人故里、湘江之畔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湘潭大学。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湘潭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白培生 彭 婷 王成奇 丁德凤

  “韶峰高,湘水长。

  人文胜地,科教殿堂。

  恰同学少年,扬青春航帆。”

  ……

  这是每一位湘大人耳熟能详,洋溢着青春、自信与希望的校歌。

  湘潭大学,屹立在伟人故里、湘江之畔。她的创办,源于一位伟人,始于一纸校名,兴于一句嘱托。

  65年前,1958年,湘潭大学成立。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5年前,2018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湘潭大学扎根伟人故里,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

  在湘潭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今年8月9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来校调研,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湘潭大学提出的殷切期望,弘扬优良传统,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入“三拱门”,一生湘大人!

  65年来,一代又一代湘大人“牢记嘱托、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矢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湘大力量。

  而今,65岁的湘潭大学,已成长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她初心未改,意气风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正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一条独具一格的“湘大红”育人之路

  流淌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是湘潭大学矢志不渝的使命追求。学校立足红色潇湘,扎根伟人故里,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内化为浸润时代新人的育人理念。

  出发前,学子们齐唱国歌,斗志昂扬;到达后,大家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深深鞠躬,并聆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国防教育微宣讲。4月1日傍晚至2日清晨,湘潭大学举办2023年“红色之旅”徒步韶山行活动,650名湘大学子从学校南门毛泽东铜像广场出发,夜间徒步至韶山毛泽东广场,全程50余公里,历时近16个小时。

  这是湘潭大学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思政品牌,至今已举办18届。

  走进湘大校园,红色文化印记更是随处可见。从南校门往北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毛泽东铜像广场为代表的校园红色人文景观: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诗词碑……这些分布在学校东西分界中轴线上的景观,组成青年学子对湘大校园“初印象”。

  湘潭大学依“山”傍“水”,“泽园”取名于毛泽东的“泽”,园如其名:择水截流,润泽一园;“沁园”之名源于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园子里透着花香草香,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通过设立思政课“领航讲堂”、名师工作室等,把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依托一个个底蕴深厚的红色理论研究平台,诞生了一个个红色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理想信念与精神风范研究”等大批高层次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史(1931-1945)》入选202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大型红色系列丛书《红藏》,创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四史”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些红色理论研究,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红色基因“营养剂”,助力打造全新的“红基地、红教材、红课堂”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红色实践、红色校园、红色课堂、红色人物……以“红”为底色的湘潭大学,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育人画卷,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湘大红”育人之路。在该校累计培养的近31万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等大批先进典型,被媒体誉为“湘大模范群体”现象的“雪球效应”。

  一条高水准的拔尖人才培养之路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18人进入“双一流”院校深造,其中2人保研我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8人保研中科院系统,5人获直博资格。今年,湘潭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23届物理学韶峰班22名毕业学子告别“三道拱门”,奔赴新征程。

  “投身物理科研,我总有无穷的喜悦和满足!”直博保送到北京大学的高勋说。

  这背后,离不开个人的学习兴趣,更离不开湘潭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悉心栽培。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未来领军人才为核心,学校开启了高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何为拔尖?2014年,学校启动“韶峰计划”,将思想政治过硬作为首要目标,将学术表现优异作为主要特质,将创新能力突出作为重要素养,强调“品格拔尖、学术拔尖、能力拔尖”三位一体。目前已有9个实验班。

  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介绍,这9个实验班都为高起点、高水准办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数学、化学、材料科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学校将实验班划定为培养特区,配备一流师资,推行导师制,采用独立小班授课、动态遴选考核的方式,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该校组建由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领衔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承担实验班课程教学,担任学术导师;邀请国内外名师开设讲座,讲授短期课程、指导科研。同时,在国内外交流项目、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给予保研专项指标。

  经过多年实践,“韶峰计划”育人成果“一路生花”:数学类韶峰班获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成为湖南省属高校首个拔尖计划2.0基地;物理学韶峰班获批省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校入选“英才计划”实施高校。

  近5年,实验班学生累计获学科竞赛国家一等奖24项、二等奖85项;获批国家大创项目23项、省级51项,参与率100%;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38篇,获批专利25项;毕业后继续深造率达87%,其中95%进入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双一流”大学或国(境)外高水平大学。

  一条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之路

  数学学科,是湘潭大学第一个迈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学科。

  其实,早从1974年复校开始,一颗数学的种子,就播撒在湘大校园。

  陈仲沪、郭青峰、杨向群、陈传淼、李寿佛……这里汇集了诸多名声赫赫的数学大家,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满怀热忱组建数学学科,为成就湘潭大学数学学科的金字招牌打下坚实基础。

  从这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学校相继培养出以袁亚湘院士、周向宇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数学领域杰出人才,“计算湘军”的美誉声名鹊起,蜚声中外。

  一路披荆斩棘,硕果累累。2017年,数学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2020年,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落户湘大,这是我省数学界首个国家级平台……湘潭大学一步一个脚印,几代人接续奋斗,辛勤耕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建设之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年春天,喜讯传来,湘潭大学凭借数学学科“破茧成蝶”,入选全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所众望所归的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如今,湘潭大学数学学科这支超强队伍的“战斗力”不断提升: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中,该校计算数学教师团队入选;“数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和科技部2023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周勇教授连续8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湘潭大学优势学科不止数学。

  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与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共建的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在最新科学评估中获评优异等次。

  素有湖湘“法学重镇”美誉的湘潭大学法学,实力不容小觑。其构建了以法学院为主体,知识产权学院、信用风险管理学院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模式。该校也是我省最早开展法学本科教育、最早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湘潭大学组建数学与交叉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增强理工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度,强化人文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联度,形成学科建设抱团发力优势,构建了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

  2021年数学与交叉学科群获批湖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其瞄准“卡脖子”技术,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诸多重大技术成就。今年3月,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至此湘潭大学有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该行列。学校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日拱一卒,积沙成塔!越来越多的优势学科与专业,陆续在湘潭大学的原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开出耀眼的花儿。

  一条“连天线接地气”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

  4月23日,在湖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2022年湖南知识产权工作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其中,第一、第二大事件分别为湖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湖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实施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重要法律文件,分别由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肖冬梅教授、刘友华教授牵头起草建议稿,并为文本修改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

  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之一。近年来,湘潭大学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地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民生科技发展需求,在守正创新中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科研成果“上天入地”“遍地开花”。

  前不久,“再生铅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完成第4代技术储备,就是湘潭大学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服务“国之大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从2008年起,湘潭大学“再生铅科技创新团队”通过与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用15年时间开发出4代技术,让中国废铅蓄电池资源回收行业,彻底摒弃过去熔炼环节,做到全过程无废水、废气排放,逐步实现绿色智能化,刷新该领域世界领先技术水准。

  由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的莲子去芯机以及开边机,补齐湘莲产业链深加工“短板”,为湘莲产业增加产值4000多万元;工业设计团队完成“空间站‘飞天’舱外服工业设计”“空间站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天宫二号植物栽培装置”等载人航天装备工业设计任务。

  该校承担2021年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碳基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平台的关键技术研发”,今年上半年建成全球首条碳基传感器芯片小试线、封装线,实现了通用碳基传感芯片批量稳定制备,研制出通用型碳基传感封装芯片及快检测试仪。

  “十三五”期间,湘潭大学共签约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各类技术合同963项,总经费达6.41亿元;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约45.3亿元,科研成果转化率居湖南高校前列;2021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在全国高校排名第6位。

  今天,走进创办65年的湘潭大学,一股自强、自信之风扑面而来,化作向前奔跑的不竭动力,让这所“国家队”高校的“马达”高速转动。

  湘潭大学党委书记刘起军表示,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潭大学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力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建设、一流科学研究和一流社会服务,努力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湘大精神,生生不息

  讲述者:郑必清(湘潭大学离休教授)

  1976年,我和妻子从东北来到湘潭,支援湘大建设。和我们一样,当时,有大批从天南海北来湘大的教师。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湘大学术研究起步了,短短几年开创多门新学科、强势学科、新技术产品、新学术观点。

  消费经济学就是在湘大首创的。这个学科没有先例,当时的经济系主任尹世杰和我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后来出版我国第一本消费经济学书籍,湘大也成为全国消费经济理论研究中心。

  和消费经济学一样享有盛名的,还有“徐洋务”。“徐洋务”是学界同行对我校历史教师徐泰来的戏称,因为他对“洋务运动”提出了不同于当时主流观点的看法。华中师大一位教师说,“你们湘大的‘徐洋务’在外很有影响。”

  电子衍射仪是物理系邓楚贤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产品通过鉴定就备受关注,至今已生产约2000台,解决了国内高校相关领域实验设备难题。

  这些成就,都是湘大复校初期,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取得的,是湘大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由于湘大复校初期,教师从全国各地调来,很多是原单位骨干。那时,我们实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后个别交换意见。青年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制订进修计划,他们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这些故事,是支援湘大建设的600多名教师的一个缩影。今天,新一代湘大人必将继续扎根在这片红色沃土,汇聚磅礴力量,书写时代华章!

  湘大精神,生生不息!

  湘大魅力,独一无二

  讲述者:周向宇(湘潭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

  9月10日,母校迎来建校65周年,衷心祝愿母校生日快乐!

  65年风雨兼程,湘大从当年的“黄土高坡”,到如今的现代化大学城,让人们见证了湘大从无到有的巨变、感受到湘大的创造性。

  1981年,我考入湘大数学专业。在这里,我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在熏陶中厚植情怀、锤炼品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觉得,当年就读湘大数学系时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讲授内容、讲课水平都是一流的;依然能体会到,老师们的豪情向上、团结奋进的氛围,以及潜心躬耕、甘为人梯的责任感和亲和感。我十分感恩母校,湘大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如今,母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成绩斐然,让全校师生和关心学校发展的校友们感到无比振奋和自豪。

  在我心里,历经沧桑的母校有几样东西依旧没变,那就是牢记嘱托、办好大学的初心没变;严谨的校风和争创一流的气魄没变;赋予每个学子的情怀没变。湘大老师富有“扎根”精神,坚定而执着;湘大学子富有自信精神,自强且勇敢;湘大校友富有奉献精神,无私而卓越。

  “一朝踏入三拱门,此生便是湘大人!”作为校友,我们永远感恩母校、关心母校、支持母校。衷心祝愿母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牢记伟人毛泽东嘱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努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民族的复兴伟业作出不负时代的贡献! 

  湘大魅力,独一无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