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9月02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时代共振 向高地冲锋
——写在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冒蕞 施泉江 

  通讯员 王微粒

  征程漫漫,岁月峥嵘。

  从1953到2023年,9月1日,国防科技大学这所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迎来70岁生日。

  70年建校史,可以说是一部新中国军事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史,一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浓缩史。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从松花江畔到湘江之滨,一代代军工人、科大人将生命融入强军兴军的征程中,在我国国防军队现代化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回响着这所军校的铿锵足音。

  战争在变,对手在变,国防科技大学为军向战、奋进一流的使命始终如一;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国防科大与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同频共振澎湃不息。

  目光所至,使命所在

  物理现象中,处于共振状态的系统,在受到外界激励后,会产生几何级数的放大作用,振幅显著增大。

  对国防科大而言,这份激励源自最高领袖穿透时代的目光。

  201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大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为新调整组建的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时强调,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牢记统帅的殷殷嘱托,行进在统帅关切的目光中,湘江之畔的万千科大官兵知重负重、奋楫前行,用实际行动回应党和人民的千钧重托,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强军兴国的誓言。

  10年前,习主席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女学员曹博研站在干部和学员方队中,光荣接受检阅。10年后,她放弃毕业后去大城市就职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往西北戈壁,在大漠深处放飞无人机群,立志“站上无人化、智能化这个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和曹博研一样接受习主席检阅的军校学员,如今早已走上大江南北的各个战位,开启军旅人生新的冲锋——远海大洋,李朝阳站上航母飞行指挥台;青藏高原,邱远强搭起野战信息通信网;大山深处,戴华骅精心绘制电子地图;天河楼里,李晨在超算机房里来回穿梭……与时代同频,与强军共振。沿着统帅目光指引,国防科大官兵学子,有的选择以一腔热血走进校园献身国防,有的选择一生坚守奉献国防科研事业,有的选择去往作战一线绽放青春施展才干。

  “深刻领悟习主席重要讲话中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要求,发挥学校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中的特殊作用,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国防科技大学校领导说。

  同行同向,步履铿锵

  70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始终与人民军队同向而行、共振共鸣。

  “哈军工”的首任院长陈赓大将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老虎,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就是为老虎插上翅膀。”

  第一艘潜艇、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艘水翼艇和气垫船、第一个超音速风洞、第一个现代弹道实验室、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新中国国防科技高地上的许多第一相继在这里诞生。

  70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培养产生了75位院士,取得了以天河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天拓系列微纳卫星、高能激光、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

  今天,沐浴着改革强军的东风,国防科技大学重建重塑、换羽高飞,成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力量。

  “气象海洋保障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尤其是现代战争,谁能够经略海天,谁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深耕气象海洋领域30余年,张卫民研究员曾几次改变主攻方向,无怨无悔:“国家需要什么,打赢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整整32年,实验室成千上万个夜以继日,易仕和教授带着团队辛勤耕耘,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纷纷诞生。“在时代面前,按部就班永远只是追赶者,敢于创新才能成为领跑者。”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作为从国防科技大学走出的中国空间站第一位航天飞行工程师、36岁的博士航天员朱杨柱,开始执行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期盼学弟学妹们,向着科技高地不断冲锋!”实现了飞天夙愿的科大人,这样与“后浪”们共勉。

  征途漫漫,奋进一流

  自诞生那天起,对一流的不舍追求,就融在国防科大人的血脉里,共振在他们的心间。

  1952年,22岁的某部“老虎团”政治指导员谭国玉,从岭南来到天寒地冻的哈尔滨。作为“哈军工”首批学员,只有初中文凭的他走进大学课堂,才发现攻克科学技术这一高地,丝毫不亚于在战场上炸碉堡、攻山头。

  “战场上人在阵地在,拼了。”谭国玉下定决心,刻苦攻坚。临近毕业的时候,苏联顾问亲自给谭国玉出考题,阅卷后惊异地竖起大拇指,说:“我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厉害。”

  奋进一流,是国防科技大学传承至今的基因,70年历久弥新。

  “一流就是世界第一。”这是“天河”团队豪气干云的硬核标准。2021年7月1日,党的百年华诞当天,“天河”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再获单源最短路径、大数据图计算能效两项世界第一。

  算力之争,就是国力之争。在超级计算领域,从亿次巨型机到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一代代“天河”团队薪火相传、呕心沥血,多次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的巅峰。

  走进国防科大空天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5年来,新增两院院士2名、国家杰青3名、国家优青3人,获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助力航天强国建设,这里走出的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功不可没。

  在校图书馆一楼的“学习园地”,一摞本科学员战略研究文集引人注目:《非对称作战与军事发展战略》《量子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智能化战争”“军事人员现代化”等字眼在论文中随处可见。

  本科学员就要研究这么宏阔和前沿的问题?乍一看,很难将眼前这一篇篇战略研究文集和远处操场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联系在一起。

  “这里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怎样,未来军队就怎样。”指导老师马建光细数近年来学校为培养一流人才推出的一项项“超常措施”——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物理学拔尖班、天河拔尖班、航天力学拔尖班、涂长望班;小班式培养、指技融合式培养、本硕博贯通式培养……

  漫步夜幕下的校园,“北斗”遥望“海天”,“银河”注目“空天”,两条并行的主干道上,发光字体立于楼宇上方;量子科技实验室、高能激光实验室、太赫兹实验室、大数据计算实验室、星间链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些充满未来气息的实验室,个个灯火通明。这些光芒,犹如繁星映照着强国兴军的浩渺空天。

  大海潮起潮落,历史滚滚向前。下一场战争是什么样子?怎么打?在不确定性面前,或许很难给出精准的答案,但全体国防科大官兵用70年如一日的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永远为军向战、奋进一流,向通往胜利的高地冲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