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凯华
初读龙泽巨新作《一碟盐菜》,兴奋而激动。龙泽巨的散文,叙事、记人、抒情,都有自己的特色,朴实而隽永,别致而独特。
人生历程的游记式呈现
将自己人生历程和事业作为的点点滴滴在多篇游记的写作中予以形象记录和巧妙呈现,使得游记成为了《一碟盐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集开篇之作《澧阳平原:中华早期文明的华丽篇章》,从1996年追随何介钧、张学海两位考古专家走进位于澧县古城遗址写起,追叙了1997年作者到北京参加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学术意义专家论证会,又在回溯1988年以来境外考古学者一次又一次来到澧阳平原的宏观概括中,重点讲述了两次接待日本客人的印象,最后结束于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华文明》在城头山举行的开拍仪式。
这篇散文就这样带着读者在澧阳平原游走,揭示了澧阳平原沧桑变化的人文底蕴。这也是作者当年任职澧县期间工作的形象记录。因而这部文集第一编所收录的多篇游记散文,便名为“澧阳平原”。
当然,这本集子里面还有不少游记关涉到龙泽巨工作之初、退休之后的生活经历,同时,还收有作者游览域外各地的游记佳作。
人物形象的传记化书写
自古至今活跃和出没在常德故土的乡贤形象,在这部散文集中也占据了主要篇幅。作者让我们目睹了秦代孟姜女的忠贞、善良、耐苦、刚烈(《流传不息的孟姜女传说》);得悉了范仲淹少年时代随继父、母亲流寓到澧水河畔兴国观发奋读书和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囊萤夜读的情形(《寻觅读书台·洗墨池·囊萤台》)……
考古专家在这部散文集中有比较集中的描写。如两位考古学界著名专家何介钧、张学海。而在北京举办的专家论证会上,作者更是描写了黄景略、俞伟超、张忠培等一批考古学者群像,他们在为常德澧阳平原遗址重见天日而布局谋篇,为重写中国新石器时代历史而呕心沥血。
高校学者、域外人士形象在龙泽巨的笔下,也有不少呈现。
这些人物,其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都有着较为强烈的道德共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在风操上所具有的引领作用,通过龙泽巨散文的创作和传播得到彰显和揄扬。
人间情怀的艺术性表达
《一碟盐菜》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通过语言反映和展现出作者对家乡、父母、后学深沉的情感,提炼出素朴、甘醇、至美的人情。
对于故乡的深厚情谊,在《一碟盐菜》中的许多篇章、诸多话语中都有流露。如“城头山,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城头山,我为你自豪》);“祈愿澧阳平原的稻花清香,永远飘洒世界各地,永远浸润着人类的子子孙孙”(《澧阳平原稻花香》),等等。
《一碟盐菜》的一些篇章中,还可见出龙泽巨对父母、师长的无尽感激和孝心,如《父亲的肩膀》一文追忆了父亲坚强的一生。也有作者对后学成长的关切和期望,如《十二年》一文。
这本散文集,撷取作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挥笔写去,就像盐渍蔬菜加工工艺一样,没有特别笔法,亦无什么玄理,只在朴实平凡的文字中,娓娓道来,充溢着新鲜活力,具有了独特的色、香、味。
(《一碟盐菜》,龙泽巨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