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9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的质感
——写作散文集《没有天堂 只有故乡》的心得

  徐虹雨

  离开故乡已经20多年了,脚步不常至,心却时常会飘回去看看。心回来了,在记忆中的故乡,一遍遍唱着一首老歌谣,这首老歌谣就是——乡愁。

  缘起

  我曾一直以为,在一座城市工作了那么久,这座城市就已经是故乡了。再说,这里的生活习惯以及语言,都和我出生与生长的老家,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本来就没有离家远行,我如何谈故乡?我便以为,我是没有乡愁的人。

  我的乡愁到底起于何时呢?应该是得知老宅拆迁吧。老宅不拆,它们在那里,我便以为还可以随时归去。就算那里面住着的已经是陌生人,就算房子经过一次次的装修会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只要老宅的根还在那里,我就会认得归去的路。

  老宅拆了,一下子连根都没有了。关于故乡的所有记忆,如何安放呢。我得赶紧给它们找个新地方。永远属于我、不会拆除的,便是心灵里的小小文字百花园了。于是,便有了写作这本散文集——《没有天堂  只有故乡》的冲动。

  在写作与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寻找乡愁的人,失去故乡之根的人,还不止我一个,还有更多个——我们。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在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人的脚步,总是朝前,更远地离家,仿佛离得越远,才叫越成功;人的心,却时常会向后,更近地触摸原乡,似乎隔得越近,才越懂自己,走遍千山万水,也走不出记忆中的故乡。

  认知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触摸乡村不断城镇化、城市不停改造的时代背景下,我和我们,共有的乡愁。这股乡愁,不仅是对故乡山水的慢慢回味,不仅是对故乡人情的细细咀嚼,还有对原乡文化、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还有对生命、对自我的感触与认知。

  关于乡愁的认知,我在一次次的返乡之行里寻找答案,并将答案化为文字。“一个城里人,会用一辈子的时光,住老一座城市,守老一棵树根吗?我们的光阴,留在哪里呢?谁是我们躬耕生活的镰刀?曾以为远方便是天堂的我,似乎有些明白,其实,离家的我,没有天堂,有的依然是——故乡。”

  关于生命的认知,我在一年年花开花落里、春来春往中、人去人散间思索。“这似乎就是一个打不破的循环。但是,在这循环间,我们依然对一切充满期待,就像明知多少年的春天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依然见之如初见;就像明明知道,每个人,经历的都是生老病死这样同一个过程,但是依然对这已知最后结局的生命,充满热爱与惊喜。”

  关于自我的认知,我曾不清楚我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我得随着心,去寻找方向。心,藏在深处,它听不见风声,听见的是它自己的声音。很多的时候,我们听见的,不是心的声音,而是外界各种各样的风的声音。我把风关在门外,听见心在说——别迷失自己。”

  生命中最重要的成长,也许都是在一次次的远行与回归中完成的。出发,前往梦想抵达的远方;归来,归于我的心灵原乡。

  质感

  乡愁,具有岁月特有的色泽与质感。如何让文字里的乡愁有新的呈现方式,我找到了具有常德本土风格的非遗作品——麻质画,用它作为全书的插图。

  麻质画传承人李健鹰老师与我一样,也是一棵被移栽的树,从故乡移到异乡,都扎根在穿紫河畔。包裹着我们树根的那点土壤,都是乡愁。

  穿紫河畔有一条常德河街,我时常去河街的麻质画工作室,看李健鹰老师作画。她以麻布为画布,以麻粉为丹青,居于临水边的抱桃亭,把乡愁,把故园,绘于画卷。她画卷里的乡愁,有着麻粉的颗粒感,有着岁月的层次感。

  这本散文集采用了李健鹰老师58幅麻质画插图,这些画作,让文字里的乡愁有了不一样的质感。

  除了麻质画,我还找到了呈现乡愁的另外一种方式——声音。我尝试着在公众号“听雨为你朗读”中,推出这本散文集的有声书。在有声书的配乐上,采用了具有淡淡回忆感的口琴等乐器。有声书,是我对自己的私语,更是我对故乡的告白。

  我和李健鹰老师都是守艺人,坚守着一门手艺。手艺,是守艺人的行囊。背负着手艺,行走于他乡;我们又都在手艺里,找到了——故乡的根。

  (《没有天堂 只有故乡》,徐虹雨 著,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