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华
尽管我在机械行业从业已五十余载,但要回顾中国工程机械波澜壮阔的历史,观乎行业发展的全貌,仍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当接到为《重器:中国工业崛起的背后》一书撰写序言的任务时,一时间也是千头万绪、感慨良多。
从一穷二白的工业体系,到如今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保持全球第一,包括工程机械在内的中国工业崛起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讲述。过去,国内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巨大的。2004年,我第一次去欧洲,在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偌大的会展场地,中国工程机械所有参展企业的整体气势,还不如韩国的一家企业,驻足在他们的展台前,我的眼眶都湿润了……
挖掘机被誉为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这种看似传统的产品,曾经是一个大系统的“卡脖子”工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技术、组建中外合资企业,事实证明这也无法解决中国挖掘机的困境与难题。到本世纪初,挖掘机民族品牌几乎全军覆没。进入新世纪,国内一些企业在外资品牌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始自主研制挖掘机,其中的艰辛数不胜数,技术、资金、配套、管理、市场等,都存在重重障碍,任何一项都足以让意志薄弱者止步。
我创办的山河智能,2001年在租赁厂房中开始研制挖掘机。当时,连买一台样机的资金都存在困难。而国外知名品牌不仅可以在中国投资建厂,原装挖掘机照样可以进口,还可以大量输入二手挖掘机。我在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提案“限制进口二手挖掘机”,当时就非常感慨,民族品牌挖掘机真是在外资品牌上述“三座大山”的挤压下艰难地发展起来的呀!
看今朝,最大的挖掘机产业规模、最大的挖掘机制造企业、最完善的配套体系都在中国!即使在高手林立的海外市场,中国的挖掘机品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指出的是,现在,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以自主品牌出口到全世界,在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也起到了引领作用。早在2008年,中宣部就组织了多家中央媒体,对行业中八家典型企业,围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展开了系列化采访调研和高强度宣传报道。
同时,由于挖掘机工况恶劣、工作强度大,这种对配套件及其材料要求极高的主机产品,也带动了我国液压元件、电控元件、发动机、驾驶室覆盖件等配套产业链的系统完善和全面升级,推动了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做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回过头来看,西方工业发展走过的路,我们成功“跑”着抵达了。
从本书的描述中可看出,不仅仅是挖掘机,品种型号众多的工程机械行业,也处处凸显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贡献巨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拆旧建新,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高楼等在内的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国内完整的工程装备产业链提供着有力的支撑。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史,是一部饱含艰辛、勇气、决心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大胆创造、锐意革新的创新史。过去,这段历史鲜少进入大众视野;如今,我感受到制造业不仅受到国家和业内人士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创作主题。
《重器:中国工业崛起的背后》一书,就是连接大众和制造业很好的桥梁。这本书较为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历史脉络,文字简练通俗,配图十分精美,兼具科普读物的严谨与意趣,一些复杂的机械工作原理,也能简单直观地阐述,即使是制造业的“门外汉”,都能读懂。
这本书值得业内人士品读。从业者能通过本书可以快速了解行业发展的全貌,明白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处。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的高质量发展,要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尽快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落到实处。
这本书也值得广大青年一读。期待这段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能够给青年人更多启发,在青年朋友们的内心,埋下一颗自主创新、实业报国的种子。
这本书也推荐社会大众一读。在工业实体经济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希望大家能透过这一段历史、这一些企业、这一群人,了解中国制造业最真实生动的一面。
(《重器:中国工业崛起的背后》,龚江辉 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