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畅
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雁鹅界古村落,是鸿雁衔来的一首歌。
相传,南飞的大雁,看中溆浦穿岩山的苍翠欲滴,收回倦飞的翅膀,在此栖息繁衍,“雁鹅界”由此得名。
或荷锄耕种,或唤牛推犁……300多年来,隐匿于高山之巅的雁鹅界乡野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月,如恬静淡然的田园牧歌,汇入山间的二都河,缓缓流淌。
“非遗集市,开市喽!”一声吆喝,打破村落的宁静。积淀千年的花瑶挑花、巫傩、目连戏、呜哇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甫一亮相,惊艳四座。游客慕名,跋山涉水,接踵而来。雁鹅界的石板路上,叮叮咚咚,唱起新歌。
打造集市
赶一场关于非遗的聚会
8月19日,晨曦拨开云雾,雁鹅界古村落便裸露在眼前。
村庄不大,只有40余户人家。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檐一角,大多挂着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举目四望,如身在云端,青山隐隐,水声潺潺,团寨屋场、田垄菜畦、草地山坡,拾掇得芳香盈地。
宋本香在此生活了30多年。往年,她经常会在清晨轻掩柴门,去菜地里转转。自去年初,非遗集市每周六在家门口开市,她便改变行程,早早备好腊肉、腊豆腐等土特产,在集市寻一摊位,当起掌柜。
导游贺春红,也是雁鹅界人,带着今日第一批来自外地的旅行团,在村口的非遗文创展示中心,下了车。贺春红记得,以前村子路窄草多,清晨外出一趟,大腿以下裤子常被打湿。新路一修,如今宽敞得可以通汽车了。
非遗文创展示中心里,花瑶挑花、侗锦编织、土法织布、植物印染等非遗纺织品,以及木制和竹编类手工艺品、手工DIY文创产品等,一一陈列。游客吴秀兰,饶有兴趣地拿起一条手工编织的红黄色围巾,搭在脖子上,举起手机,来了张自拍照。
沿着石板路往里走,非遗集市沿两侧铺开,此时,集市已是人头攒动。蜜饯、葛粑粉等当地美食,以及各种非遗画作、挂件,悉数呈现。
吴秀兰尝了几口腊豆腐,直呼味道纯正,又扫码付钱带走了几块腊肉,笑着对掌柜宋本香说:“真是吃不了,还兜着走呢!”宋本香一听,也笑弯了眉梢。
雪峰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00余项。2014年,当地引入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在雁鹅界打造非遗文创展示中心、非遗集市,将景区非遗文化做成样本、集中展示,形成非遗文化的集群效应,开发旅游新业态。
“在传统节日,我们还会举办目连戏、三棒鼓等非遗戏曲表演,以及断颈龙、高把子龙、喔喝龙、雪火龙、蚕灯龙等非遗灯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谌许业说,“目前,雁鹅界古村落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在此生活了70年的贺才考,以前极少见到村子里有这般热闹场景。他搬了条木凳坐在屋檐下,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见记者进屋,便起身拿来西瓜,塞在记者手上,乐呵着说:“自家种的,甜!”
修缮工坊
许一个关于乡愁的诺言
雁鹅界村民叶茂群,可没有时间逛非遗集市。她还有一个身份:织染绣工坊坊主。
她坐在木质织布机前,向围在身旁的游客介绍织布技巧。“最难的工序,就是穿扣。要将这2000多根细线,分上下两行逐根穿过梳排。单就这一个工序,两个人合作,都得花上两三天。”
“穿扣之后,梳纱应该是最简单的吧?”一游客问道。
“你可以来试试。”叶茂群话毕,游客便蹲下身子,在坊主示范下,将细线从相邻的竹齿中隔开,再根根捋直。“就这么一下子,眼睛看得都冒金星哒!”游客一声打趣,引得满堂哄笑。
移步弹匠铺,铺主贺世华左手拿着棉花弹弓,右手握着木槌,向游客展示弹棉花技艺。轻打弹弦,棉絮和着弦音飞舞。游客见状,跃跃欲试。
“叮!叮!”循着阵阵打铁声,记者来到铁匠铺。一块烧红的铁片,被铺主向延爱用火钳夹着,放在了铁墩上。铺主拿着小锤,落在哪里,新收的“徒弟”——游客陈锦,就用大铁锤锻打到哪里。不一会工夫,师徒俩已是满头大汗。
溆浦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陈小勇介绍,去年,当地联合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恢复修缮了织染绣工坊、弹匠铺、铁匠铺、榨油坊、酿酒坊、豆腐坊等传统非遗工坊,传播非遗技艺,留住乡愁。
“坊主有工资吗?”记者问。
“我们与80多名非遗艺人以及坊主建立了临时用工关系。”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谌许业说,“坊主都是本村人,年工资从3万到6万元不等,闲时仍可以养猪、种田。”
该公司还挖掘花瑶挑花、侗锦织造等非遗文化新卖点,在雁鹅界古村落、长沙、怀化、英国、新加坡等地建成8个非遗“出海”直播间。今年来,已完成非遗产品境外线上交易额700万元。
村子发展越来越好,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有的回村找了份工作,有的改造自家房屋办起民宿、开起饭馆。雁栖山庄庄主贺方礼,便是其中一个。
“28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得提前半个月才订得到。”贺方礼指着山庄前坪的空地,说,“有的游客没订到房,又想多待几天,就在这里搭个帐篷。”
“收入还不错吧?”
“去年赚了三四十万元,今年来体验非遗项目的游客更多,估计可以突破50万元。”贺方礼笑答。
笑声爽朗,伴着溪流奔腾。
非遗铸魂,鸿雁衔信,“云中古村”寄锦书,待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