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约盛夏 激“活”非遗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让非遗“活”起来,让文创“美”起来,让IP“亮”起来……

  在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湖南各高校学子深入乡村,探寻非遗之美,领略匠心风采,激活传承密码,助力乡村振兴。

  开出“非遗之花”,增强文化自信

  一片棕榈叶,一把剪刀……简单的手工材料,在怀化市安江镇高阳村的“童心陪伴”课堂里开出了“非遗之花”。

  这是一堂非遗棕编课。7月上旬,湖南女子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指导当地小朋友们运用撕、拉、绕、穿、刺等方法,编出了一个“小小的动物世界”。平凡苍翠的棕榈叶一弯一绕,一重一叠,蜻蜓、蚱蜢、鱼等小动物活灵活现。

  “快看,这是我编的蚱蜢!”课后,佳悦小朋友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充满了成就感。“我们希望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非遗种子,将来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授课队员宁柔说。

  沅陵县七甲坪镇傩文化,一个远古走来的历史遗存,在对生命的追求中用奔腾的血脉演绎着神人共舞、天人对话的传奇。以七甲坪傩戏为代表的沅陵辰州傩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子乃傩,以达秋气’。从古老的驱鬼逐疫到现代的娱神娱人,傩戏不仅清晰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寄予了人们祈福禳灾、酬神还愿的朴实心理。”7月下旬,湘潭理工学院“兴傩逐梦队”队员戴着傩面具,以丰富的资料和动作示范,向当地小学生们生动地传授了傩文化知识,激发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焕发“非遗魅力”,创新传承发展

  毛笔写就的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洪氏一刀剪”第六代传人洪源只需一把剪刀、一块绒布,就能“剪”出湖湘非遗魅力。

  7月下旬,湖南工商大学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暑期“三下乡”北山数字旅行社团队前往长沙县北山镇望福源文化创意园,调研“一刀剪字”发展历史以及非遗传承的现状。

  展厅的墙上挂着的“一刀剪字”书法作品,每一幅都让人赏心悦目。其中“不忘初心”每个字中又剪出了几十个不同字体的“福”字,并贴上了京剧脸谱画,这让团队叹为观止。“目前,创意园的营收来源主要是客户个性化定制和线下剪字体验活动等,但因剪字产品市场需求量低、投入回报率低等因素,导致创意园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望福源负责人、“一刀剪字”传承人易望介绍。

  如何打造“一刀剪字”专属IP?团队成员经过深入交流,建议创意园加大线上剪字技艺的宣传、开通线上剪字个性化DIY定制程序,利用“互联网+非遗”打好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拳。

  “苗族没有文字,以针梭当笔,以彩线当墨,将几千年的精神文脉与文化母题都绣在衣裙上。”湘潭大学“微”分时代巨变·“数”说乡村振兴“三下乡”实践团走进花垣县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用数学语言转译湘西苗绣中穿越时光的数学之美,探寻其新时代文化内涵。

  为助力湘西苗绣经典图纹的数字化传承,实践团发挥数学专业特长,收集、整理了大量典型苗绣作品,使用函数图像拟合、平面曲线研究等方法,从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提取几何特征,展现苗绣的排阵美、构图美和十字工艺美。

  如何将数学元素融入民族文化中,将苗绣转变成数学文创产品呢?队员们创新绣面设计,使用苗绣独特针法绘制莫比乌斯环、笛卡尔心形曲线等数学元素图样,尝试将人类上古“文明密码”转化为青年味的“创造密码”,让传统技艺与当下生活和时尚文化彼此交融。

  打造“非遗IP”,助力乡村振兴

  辰州傩戏、沅陵传统龙舟赛、沅陵山歌、辰州剪纸、碣滩茶制作技艺……沅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着众多非遗项目。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各地纷纷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品牌,沅陵应如何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经济价值?

  7月下旬,湖南师范大学“‘沅’梦湘陵,你我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来到这里进行深度调研,与相关负责人共探非遗创新传承之道,为乡村振兴有效赋能。

  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开发多功能非遗产品;开设非遗作坊和非遗工坊,解决乡村就业问题;采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传承非遗文化……“大学生们更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是促进非遗文化同新兴文化形式适应性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沅陵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华说。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花瑶民族文化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村里每周六晚都会举办包括“呜哇山歌”“炭花舞”等非遗节目的篝火晚会,晚会上花瑶姑娘穿着带有非遗“花瑶挑花”纹样的特色服装表演特色歌舞,独具民族风情。

  8月上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这里走访调研,围绕花瑶挑花等非遗开展创新传承调研实践。开发花瑶元素系列文创产品,运用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方式来宣传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以文促旅贡献智慧与力量。 

  “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不辞辛苦来到我们这边远瑶寨,为村里的非遗传承、文旅发展建言献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白水洞村党支部书记杨佳兴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