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喜欢入住青年旅舍的李先生(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称北京市内多家青旅拒绝接待35岁以上的中年人:“平台上不少商家拒绝‘35+’入住,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没有备注这个要求的,通电话的时候,居然也提了这个条件。”记者联系了北京多家青旅,发现年龄限制的情况较为常见。一名商家表示:“不接待35岁以上顾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生活习惯不一样,不方便管理。”
“青年旅店”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年为顾客主体的旅店。现实中,青旅的绝大多数住客也确实是年轻人。但这是约定俗成的默契,是自发形成的秩序,而并非由经营者主动选择的结果。从最近一些网友的爆料来看,这一细分住宿市场,发生了某些明显的变化。很多青旅直言不讳地表示拒绝接待35岁以上的中年人,当真是将“伤害值”拉满。
青旅商家为了减少摩擦、方便经营,需要筛选出合适的顾客,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以35岁为界“一刀两断”,并不是好的筛选标准。且不说此举有年龄歧视之嫌,触碰到了“35岁危机”的社会心理痛点,单从开门赚钱的角度而言,这一做法容易导致错失生意。毕竟,“青春不灭”的信仰永回响,“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口号嘹亮,一个人是否适合青旅,年龄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中老年驴友、背包客大有人在,他们过去是青旅的常客,如今被“一刀切”拒之门外,不免尴尬。
有故事的青旅,不应该只有青春叙事。以充分的告知、事前沟通以及“热忱待客”的经营理念取代任性构筑的年龄藩篱,才更符合青旅自由包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