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肖凌之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是我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而推动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深刻把握、更好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部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文化自信自立,从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更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
充分发挥文艺工作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时刻坚守新时代文艺创造的人民立场,传承发展好中华文化,奋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主题、灵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脉。其中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魅力,为推动中华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文艺工作者须心怀敬仰之情,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宝贵的文化财富而骄傲自豪,坚决摒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媚外思想,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结合新时代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民大众和时代生活。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特别是以文艺经典作品的形式,不断丰富历史文化滋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用起来。近年来,由省文联牵头打造的“笑满三湘”湖南省文艺志愿服务团,通过曲艺、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持续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笑满三湘”成为一道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精美文化大餐。
在传承保护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是先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大力保护传承、研究传播。这既是义务、也是责任。多年来,省文联坚持开展的湖南戏剧进校园活动,传承保护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艺术作品送进校园,拉近了戏曲艺术与青少年的距离,把艺术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间,这是最好的、最可靠的传承保护方式和途径。省文联启动实施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工程,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对中华典籍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和保护,力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铸就新时代湖湘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湖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民族风情瑰丽多彩,时代图景气象万千,历史上造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恢宏画卷,凝练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等湖湘精神,赋予了湖南独特的文化品质。湖湘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我们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铸就新时代湖湘文化新辉煌的基础。
铸就新时代湖南红色文化新辉煌。“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红色沃土,湖南多娇,孕育滋养着这片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书写了“建党先声”“建军摇篮”“建政先河”等红色辉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萌发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今天的三湘大地,遍布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宛若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全省文艺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任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
铸就新时代湖南古色文化新辉煌。湖南历史悠久,炎舜二帝肇基人文。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舜帝明德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湖南境内历史遗存众多,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书院、岳阳楼,是湖南历史文化的浓缩与见证。湖南民俗多姿多彩,湘绣、滩头木版年画、皮影戏、江永女书等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铸就新时代湖南绿色文化新辉煌。湖南是钟灵毓秀的生态福地,习近平总书记几次来湘考察,多次引用《岳阳楼记》等名篇中的诗句赞美湖南的自然风光,嘱托湖南要“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山河锦绣,三山四水七泽,得天独厚,育养湘人,素有“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美誉。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南岳衡山“五岳独秀”,是国家首批文化和资源双遗产。湖南不断彰显绿色生态之美、绿色产业之美、绿色文化之美、绿色制度之美,全省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省文艺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守住湖湘传统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力争打造出更多留得下来的文艺精品,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