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权
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不断进步、网络环境日益多元开放,大学生群体基于兴趣、需求等差异在网络空间集聚分层,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网络文化圈层。这种“圈层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同时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协同合力,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文化阵地,打破网络爱国主义交互屏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效。
目前,网络“圈层化”在丰富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之余,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囿于圈层之中,具体表现为信息获取单一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认知水平固定化、思维方式极端化等,进而造成思想行为“失范”,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推进。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主动祛除其消极影响。
认同圈层:以圈层的“契约精神”促进爱国观念理性化。Z世代大学生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初生代,他们深受网络环境影响,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成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使得他们能够以更沉稳的态度、更理性的目光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由于从小深受“契约”文化熏陶,他们通常不会以片面思维审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所以更偏爱使用文明、弱对抗性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样一种遵守“契约”精神的网络爱国主义,体现了我国新时代青年更加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高校应给予积极肯定并促进青年大学生爱国观念理性化。
扩展圈层:以圈层的“去中心化”特质拉近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表达创造了广阔空间,而网络亚文化的“异质性”和“趣缘性”则使得大学生网络社交趋向于圈层社交、分层社交。鉴于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进入青年学生社交圈内部,重视意见领袖观点,掌握发展动态,做到因势利导。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创建官方账号,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身份和语言模式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拉近距离,提升互动频率,逐渐从学生“圈外”进入学生“圈内”,进而发展成为积极引领学生群体的网络领袖,大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
融入圈层:以圈层的分层机制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网络社会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乃至极端情绪在网络平台滋生蔓延,这样的不良氛围容易误导学生。鉴于此,高校应注重挖掘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圈层的分层机制,为学生创造实时学习和多元交流的教育环境,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功能,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便捷性和开放性,通过设置专业知识类、思政教育类等网络学习科目,打造清朗干净的优质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填补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以丰富多元的网络表达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构建圈层:以圈层的“同质吸引”推动青年大学生绽放青春之花。一方面,繁荣校园文化。高校应把握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契机,大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丰富校园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形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育人价值。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活动竞赛、主题教育等丰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并依托校园论坛、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媒介发展新型校园文化,拓展文化场域,优化校园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校园多元文化共存共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文化活动,协同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共同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化阵地,让学生群体在彼此团结奋斗的过程中加深感情,形成亲密友爱关系,获得丰富情感滋养。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辅导机制。高校应组建专业心理辅导队伍,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增强其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理性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社会并不是全部,在网络之外还有更加宽阔的世界等待开发和欣赏,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走出圈层、走下网络、走进生活”,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