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日,石门县委书记吴兴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石门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石门地处湘鄂边界,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山区县。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大胆求变、积极应变,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较多,“空心化”凸显;村级集体经济普遍实力不强,社区建设缺乏支撑;党员年龄偏大、结构单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干部的责任。吴兴国认为,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就是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石门县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方式新路径,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引导好、鼓舞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2019年,石门县进入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行列。县里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蒙泉镇、易家渡镇等地先行试点,大胆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有效途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全县迅速全面推开这项工作。
记者了解到,石门县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认同”原则,将每个村划分为若干片区,片区划分若干屋场,形成以屋场为单位的网格化微治理单元。在网格上,建立党组织、村(社区)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屋场员联户包屋场的“两联两包”责任制,推动联系服务、议事决策、屋场协商、应急处置、信息共享、考核激励等治理服务落细落小落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吴兴国说,“两联两包”责任制的关键在于突出党建总揽和网格管理,紧紧扭住把管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抵达百姓心坎上这个目标。通过这项制度,全县针对居家养老开展的助餐、助洁、助学、助医、助购、助乐等“六助服务”得到提档升级,今年新增服务对象1200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六包一”(校长、班主任、联村干部、村组干部、村儿童主任、家长,包一名留守儿童)落地生根,让5842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了切实保障。
记者在石门县夹山镇等乡镇看到,不少农家在堂屋醒目位置挂上治家格言牌匾,上书“饮水要思源,为人莫忘恩”“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等。村红白理事会、“和事佬”协会、环境卫生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有为有位。吴兴国说,共建共治共享,群众是主角。石门在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过程中,党委、政府不唱“独角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利用村规民约、家规格言弘扬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走深走实。现在,全县有村级自治组织331个,南北镇薛家村村规民约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二批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乡村治理现代化,科技赋能不可少。吴兴国谈到,石门县以智慧党建平台为基础,集合“屋场钉”平台、一门式政务服务平台、综治信息平台、“雪亮工程”平台,搭建起“一体四翼”乡村治理数字化架构。现在,57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村,60多个群众日常服务事项实现手机端在线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一步步由愿景变成了美好现实。
“创新基层治理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久久为功。”吴兴国表示,石门县将在现有探索基础上,大胆试、大胆闯,突出党建统揽、网格管理、村民自治、天网监督、重点重管五方面特色,以高质量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