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6月24日晚8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为之出“专辑”,湖南必有它的过人之处。通过节目,为观众展示出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新气象,呈现时光流变中的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说起历史连续性,湖南各项非遗项目自然“有话说”。从发端于东汉元兴元年,至今仍在完整系统地传承、发展的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到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花团锦簇”的侗锦织造技艺,再到“始于唐,盛于宋”,曾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浏阳花炮……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数不胜数的非遗项目,它们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掩盖,反而更加多姿多彩。
传承、发展非遗项目,能够知晓“我们从哪来”的哲学道理,更需要解决“饭碗怎么端好”的现实问题。非遗的保护说难也不难,只要立好项目,舍得投入,自然有人接踵而至。但这样的传承是一时之功,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
而在湖南,非遗的传承、发展有了新的注解。比如,网红主播“花鼓戏一东”陈雨晴,拥有抖音短视频粉丝近50万,点赞量超过300万;郴州人最爱的栖凤渡鱼粉,建起了传承基地,囊括“研、产、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精准对接企业,先后招商引资14.1亿元,立项40余个。郴州有句古话叫“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它不仅是说栖凤渡景色宜人,更是这里的鱼粉有乡愁的“味道”。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必须要将格局打开,将其与旅游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成为每一位游客都不得不来,舍不得走的“栖凤渡”。
《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为人们特别是广大年轻人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浏阳花炮、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等非遗项目,它们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有什么特别的技艺?这些问题,别说外地游客,相信很多本地居民也是“一知半解”。节目通过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本乡本土的文化魅力。一经播出后,从一句句热情真切的微信转发语中不难看出,湖南人是何等的自豪。
《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让传统文化又一次走到“台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革故鼎新,让它们在新时代下绽放出更加多彩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