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易博文
利用端午假期在乡村调查研究,听到两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如何呵护土地流转,确实还有一些“绣花功夫”可做。
去年,长江流域遭遇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湖南、江西等地都受到不小的影响。有一个乡镇,在土地流转上就出现一个两难的事情:山塘里只剩下那么多水,是用来灌溉庄稼,还是用来养鱼?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第一重要的,因此首要的是保粮食、满足灌溉的需要。即使从“大食物观”来看,山塘中养鱼的重要性,也显然比不过粮食的重要性。但是,屡次争议中,养鱼往往还占了上风。为什么呢?鱼是当地村民的,粮食是外地种植大户的,外地人不敢轻易得罪当地村民,只好向当地村民让步。
以前只听说过“工农争水”,没想到还有农业内部的“鱼稻争水”,当然以前可能也有,只是因为去年干旱,这个事情才突显了出来。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明确用水的优先顺序?这里面有功夫可做。
另一个故事是最近发生的。有个乡镇流转土地种南瓜,今年气候适宜,南瓜长势喜人,不仅藤长得好,瓜也结得多,可能是去年大旱的原因,虫害也少,一看就是个丰收年。可也有个不太顺心的事:当地村民中,不断有人从瓜田里拿瓜回来炒了吃。南瓜还没长大,吃了实在可惜。也可能是预计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瓜田一直聘请当地村民照料,但是仍然难以杜绝这种情况发生。说“偷”吧,事又不大;说不是“偷”吧,又实实在在地造成了损失,拿的人多了,损失还不小,影响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
如何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化解种植大户面临的尴尬?需要过细想办法。
土地流转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呵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让他们放心经营,还真不是件小事。
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绣花”为喻,强调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准、做细。脱贫攻坚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乡村振兴同样如此,具体到土地流转,同样也不例外。把工作做得更贴心、更细致、更精准,一定会有期待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