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张柳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号召广大青少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正所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不仅关系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追求,更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发展。这对创新推进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体化贯穿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体化背景下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体系构建,需要坚持目标体系上的一体与分众,需要坚持内容体系上的一体与分段,需要坚持方法体系上的守正与创新,需要坚持师资建设上的一般与特殊。
目标体系构建上的一体与分众。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体化是指大学、中学及小学各个学段之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纵向渗透与有效对接的一体化。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体化实践,其首要任务是构建明确的一体化目标,努力提高信仰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由于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所针对的分众化教育对象的年龄与身心差异性,甚至教育者本身也有学历、年龄与工龄上的巨大差异。故而,这个目标只能是贯穿大中小学有效对接与一体推进的总目标框架下的。就总目标而言,应该是让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分众化目标而言,小学信仰教育目标定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教育,中学阶段信仰教育目标定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大学阶段信仰教育目标定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志与信仰行动教育。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目标设计与分众化具体目标设定,有利于各个学段不同发展阶段目标的整合、促进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
内容体系构建上的一体与分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内容安排上的一体与分段,意味着坚持总体性的信仰内容前提下,分别要按照大中小学各个学段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具体化教育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再到大学阶段的深化教育,都要进行清晰定位,最终形成一种有机统一体。比如,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等方面教育相结合,逐步提高政治认同、道德素质、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再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体化教材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信仰教育的新内容,特别是需要按照不同学段的需要,既以多种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信仰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生动,又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当下时事热点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解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实时性、针对性。
方法体系构建上的守正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采用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真要义和初心要求,注重方式方法,注重铸魂培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就是要在坚持信仰教育铸魂培根的基础上,针对各个学段各个年龄学生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线上教育对接线下学生实际需求,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大胆出新,构建多样化、立体式、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果只重视创新,忽视守正,信仰教育就很有可能迷失方向。如果只重视守正,忽视创新,信仰教育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表明,要把创新和守正结合起来,不断落实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信仰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一般与特殊。让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学生头脑是检验不同学段的信仰教育有效性的最终环节,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从一般意义上说,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师都要认真学习、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能够做到以生动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从特殊意义上看,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应该首先做到“讲信仰的有信仰”,故而需要大力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的专业化知识,注重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量的建设,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师配比,补足中小学思政教师的缺额,提高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优秀思政课教师后备队伍建设。此外,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集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讲课效果、科研水平等为一体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思政课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信仰教育当中,推动立德树人不断取得成效。
(作者分别为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衡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