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红 王为薇 杨佳俊
【一线见闻】
6月8日,阴。
浏阳市集里街道居民张勇(化名)的脸,和天气一样,阴沉沉的。
走进街道诉源治理工作站,他一眼瞥见了墙上一行大字: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紧走几步,径直抵达工作站大厅5号“诉源治理”窗口,张勇没好气地向工作人员扔出一句话:“我今天就是来找说法的!”
工作站一天的工作,从张勇的“吐槽”中开始了。
“有些矛盾就像感冒,一直不管就会拖成重病”
“莎莎,老张被老板拖欠工资,老板同意协商。”工作人员将张勇领到105人民调解室。
“历史调解数1452起,调解成功率70%,擅长民间借贷纠纷、租赁合同纠纷、其他合同纠纷。”读了读廖莎莎的指引牌后,张勇绕到其他房间看了一圈,最后转回105,“没错,我的纠纷就是劳动合同纠纷。”
廖莎莎,浏阳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2020年11月,浏阳市人民法院与集里街道办事处联合成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后,廖莎莎就一直在这里“坐诊”。
很快,廖莎莎约来了张勇的“吐槽”对象——前雇主宋明(化名)。
“你有钱去唱歌、洗脚,没钱还我这一万五千块钱?!”还未坐定,张勇就抢先“开炮”。
“不是我不想还,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宋明回应。
“你们原本是朋友,今天坐在这里我们就好好打商量。”廖莎莎边稳定双方情绪,边了解详细情况。
纠纷其实不复杂,关键是如何让宋明尽快还钱。
“老张要是告上法庭,老宋你只怕会变成‘老赖’,以后莫说生意做不下去,你连高铁票都买不到。”廖莎莎提醒老宋。
“那怎么搞嘛,我一下拿不出一万五。”宋明有些缓和。
“如果老张同意,可以分期还款。”廖莎莎望向张勇。
“我同意,但必须在今年中秋前还清。”张勇说。
“可以。”宋明点头应允。
随即,廖莎莎麻利地制作好调解协议书,签字盖章,调解成功。
张勇微笑着告别廖莎莎:“妹子,谢谢你,我今天算来对地方了!”
工作站又陆续来了“找说法”的居民群众,工作人员把他们指引到商事、家事、物业纠纷、劳资纠纷等对应的工作室。
工作站站长、浏阳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姚龙武告诉记者,工作站成立以来,已服务群众万余人次,调解成功率达80%。今年一季度,街道民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37.9%。
“有些矛盾就像感冒,一直不管就会拖成重病。”近年来,“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矛盾不拖延,调解不留根,成为浏阳全市上下的共识。
老百姓解纷有路,自然就不会上法院的门。2020年以来,浏阳市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收案数连年负增长。
“最重要的,一是公平,二是同理心”
集里街道属城区街道,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超20万人,物业纠纷最多,其次是自建房、工伤、农民工工资、工程款、房屋质量等涉住建领域纠纷。比起单纯的家事、劳资纠纷,这类纠纷要棘手得多。
在102物业纠纷调解室,集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章学良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案例。
2021年下半年,“创和·公园壹号”小区业主即将收房,开发商突然提出产权登记面积超出合同约定面积,业主须补交费用,业主集体拒绝收房。
“纠纷涉及600来户业主,一旦进入诉讼程序,那就要增加600来个案子。”最让章学良担忧的,还不是诉讼压力的增加,而是业主与开发商矛盾加剧可能激发更大的矛盾。
很快,工作站协调法院、住建、信访、派出所等多个单位组成工作专班,进行“联合会诊”。
一户户上门做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遇上通情达理的人,有时还会邀请我们留下来吃顿饭,但也有些人会甩脸子,说难听话。”章学良说。
经过近一个月调解,业主代表与开发商达成一致:业主同意2021年12月1日前办理收房手续;开发商同意对产权登记面积超出合同约定面积的,给予40%价格优惠。
“民事调解不是说‘张三输了,李四赢了’,难的是双方认可。最重要的,一是公平,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二是同理心,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章学良说。
有一回,为了一起商事纠纷,浏阳市人民法院院长伍玉联和浏阳市住建局局长胡汉堂,约好晚上去当事人家调解。深夜10点,居民楼停电,两人一口气爬上14楼,“把当事人感动坏了。”一个积压多年的纠纷,也因为这份暖心的真诚,迎刃而解。
矛盾纠纷就像生锈的锁,调解工作好比万能钥匙
从2022年开始,浏阳市委政法委将民事案件增幅指标纳入平安综治考评,“只要是正增长,都得扣分。”章学良说。
通过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几秒时间,一幅由深红、浅红、灰色、绿色等4色构成的浏阳地图,展现在记者眼前。
这是一张浏阳市诉源治理数据热力图。全市32个乡镇、街道的纠纷案件数量、类型,一目了然。
记者现场连线其中一个“深红色”乡镇的司法所所长。深红色,表示这个乡镇的民事案件收案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了50%。
电话那头,所长直言:“红彤彤的热力图,让人屁股坐不住呀!”
“村里征地拆迁矛盾突出,专业调解人员严重不足。我们正想方设法把现有的调解员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绝不把矛盾上交!”所长焦急的语气中带着坚定。
矛盾纠纷就像生锈的锁,调解工作就好比万能钥匙,用真心和热心做“润滑剂”,就能慢慢打开当事人的心结,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浏阳市人民法院院长伍玉联介绍,除了32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诉源治理工作站,浏阳市人民法院还把调解室(联系点)下沉到326个村(社区),充实基层力量,做到“未病先防”。
“我们不仅有线下调解,还可以进行线上调解,总而言之就是要最大程度方便老百姓,让老百姓满意。”伍玉联介绍,浏阳市人民法院还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了一个“不满意反映窗口”,专门接受老百姓“吐槽”。老百姓的意见,作为法官考核和任用提拔的重要参考,今年就有3名法官因为被反映问题太多影响了任用。
【记者手记】
抓前端 治未病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考察时强调,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浏阳市集里街道的诉源治理工作,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这些矛盾和问题,如同细丝缠绕打结,不解开小则伤了和气,大则影响发展全局。
化解矛盾纠纷,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浏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诉源治理工作站建设为牵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诉源治理成效不断凸显。2020年以来,一审民事案件收案数实现连年负增长,切实把基层打造成了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有矛盾不可怕,怕的是讳疾忌医,让小疾酿成大病。浏阳实践告诉我们:做好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宗旨意识;要坚持法律至上,强化法治建设;要坚持固本培元,强化制度机制。我们盼望,更多的百姓有地“找说法”、矛盾不闹心;我们期待,社会长治久安的压舱石筑得更牢,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