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保险行业也“水涨船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保险产品玩“文字游戏”升级保费、设置免赔额高门槛、投保容易赔付难等套路屡遭诟病。不少消费者“吐槽”:看似以极低的保费为自己配足了保险保障,但等到理赔时才发现“保了个寂寞”。
传统的保险产品,特点是高技术性和高法律专业性,属于高销售门槛和高理赔门槛的“高进高出”模式。而互联网保险则对此进行了“创新”:后端保留高门槛传统型理赔模式,前端变成低门槛的产品营销,主打保费低、保障高、投保简单方便。比如退货险、航意险、新冠险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均以新颖独特的保障设计,灵便的购买方式,获得了消费者认同,部分产品还成为“爆款”,俨然就是互联网保险的创新样本。
不过,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保险公司为了抢夺市场份额,频频打“擦边球”,在宣传、销售、理赔等环节埋下不少消费陷阱,导致互联网保险发展走向“脱轨”。比如“首月1元”“每月最低0.1元”等即可享受百万保额,此类宣传口号极具诱惑力,消费者购买并开通自动续费后,才发现后续保费每月高达数十元、数百元之多。仔细算下来,消费者并无法享受到实惠。保险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入局”,不仅会给人带来“上当受骗”的创伤感,更可能触碰到虚假宣传的法律红线。
互联网保险创新,不能以“投保时什么都能保、理赔时什么都难赔”的做法为行业抹黑。针对互联网保险的各种乱象,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强化执法纠偏力度,敦促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义,规范宣传、销售、理赔等各个环节,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