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不熟悉唐文昂的人,第一次见到他,会觉得这个男孩子阳光又爱笑,与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今年16岁的他,已与自闭症相伴16年。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他们目光清澈,却不愿与人对视;他们听觉灵敏,却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因此,他们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在这个特殊日子的前夕,记者采访了唐文昂的妈妈、湘潭市心智障碍者关爱协会会长丁芝艳,聆听她守护“星星的孩子”的故事。
辞去工作,专职照顾“星星的孩子”
“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你不知道,好多人当初羡慕我呢!”回忆起16年前的那个春天,儿子们刚出生时的情景,今年42岁的丁芝艳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眼睛笑成一条缝。
然而,好景不长,丁芝艳发现,另一个孩子早已会清晰吐字,唐文昂却连简单的“爸爸”“妈妈”也不会说。他还有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家具不能挪动,对声音特别敏感,迈出的每一步必须踩在之前踩过的地方……
“可能是自闭症。”有人告诉丁芝艳。她顿觉晴天霹雳。
2011年夏天,夫妻二人带着唐文昂来到长沙。在湘雅医院,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丁芝艳为此哭了整整两天。
“星星的孩子”,从此开启漫长的康复训练之路。
唐文昂不知道危险,看到火、开水等,总想去碰一碰。丁芝艳必须时刻看着他,连上厕所也匆匆忙忙。
唐文昂热爱音乐,丁芝艳就请老师教他架子鼓,自己也在一边学。儿子接受能力弱一些,她就在下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孩子“补课”。
唐文昂第一次见到大海,对安全没有概念的他,直奔海边试图走向深处,吓出一身冷汗的丁芝艳几乎用尽全身力气才把他拖了回来……
为了唐文昂,丁芝艳辞掉工作,专职照顾孩子。她也曾慕名到北京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在那里待了3个月,只为学习“如何当好一个‘星星妈妈’”。每年寒暑假,她还会组织一家人旅行,只为唐文昂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为了孩子,您付出太多了!”记者感慨。
“可是,他回报给我的更多呀!”丁芝艳笑着回答。
他的回报,是有一次和父母逛街时,脱口而出的一句“爸爸,抱!”这简单的3个字,是他康复训练1个月后,说的第一句话。
他的回报,是学习了一段时间架子鼓后,进步很快,多次代表所在的康复机构和学校外出表演。“台上的他,闪着光,好酷!”丁芝艳自豪地说。
他的回报,是从一个完全不会用手机的小孩,到如今能够流利地使用微信付款。尽管这个过程,丁芝艳重复教了无数遍。
“他不是累赘,不是负担。”丁芝艳说,他是星星,是照进她心里的一道光。
重回职场,让更多“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
在艰难的康复训练过程中,丁芝艳和儿子也曾遭受他人的冷言冷语。她和其他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地感受到,只有让全社会了解、关注“星星的孩子”,他们才会康复得更加顺利。
2015年,湘潭市心智障碍者关爱协会成立,丁芝艳当选为秘书长,5年后当选为会长。这是一个由心智障碍者(大部分为自闭症患者)家长、社会爱心人士和团体组成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借助协会平台,丁芝艳与大家不遗余力开展了大量工作。带着心智障碍者去学校、去公园、去影院、去菜场……协会每年举办大量活动,帮助这个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活动中,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星星的孩子”。
当丁芝艳了解到,协会部分自闭症孩子的家长,特别是“单亲妈妈”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时,她联系专业心理老师,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家长和孩子一样重要,一个都不能掉队。”她说。
2020年,康复训练近10年的唐文昂已拥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24小时照顾。这一年,丁芝艳重回职场,与朋友共同成立培训机构,通过与湘潭市中小学、幼儿园沟通对接,推动“星星的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校园,更快地回归社会大家庭。招聘和培训“影子老师”,陪伴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现在,丁芝艳的团队已经帮助50多个孩子从康复机构走入校园。
“患有自闭症不过是人性构成中的一道皱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完全光滑的。”这是《不同的音调:自闭症的故事》书中的一句话,在丁芝艳心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只是有些特别,并不比别人差。
从最开始的害怕、绝望,到如今因为儿子一点点的进步而高兴、欣慰,丁芝艳正与儿子以及像儿子一样的特殊群体一起成长,一同感受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