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收入夫妻双双回家种红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茜

  走在一排排育苗大棚里,姚栋不时停步查看:“红薯育苗开始了,每天不来地里看看,不放心。”戴着近视眼镜的姚栋,乍看不像农民,细看手掌宽大有茧,这是他多年地里劳作留下的印记。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的贤乡耕生态家庭农场入选“发展乡村产业”典型。姚栋是该家庭农场的“业主”,想不到种了11年地,竟捧回国家级“金字招牌”。

  姚栋两口子被人们称为“薯夫妻”,他们将毫不起眼的红薯变成了“金饽饽”,形成一条富农产业链。

  茶亭镇山地旱土较多,土壤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合种植红薯。姚栋回忆:“过去,家家户户种红薯,做红薯粉。”当地红薯手工作坊大大小小有近70家,制作的红薯粉自产自销,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地农民种了一辈子红薯,经常为销路、生计犯愁。

  2012年,姚栋和妻子文莎放弃高收入的工作,选择回乡种红薯。起初,大家不理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为啥回来种红薯?乡亲们背后议论纷纷。

  说起返乡创业初衷,姚栋说,他喜爱家乡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家乡的红薯粉品质好,只要做出品牌,不愁没销路。他决定在静慎村种红薯、加工红薯粉,但他走的不是乡亲们的“老路子”。

  科学种植很关键。姚栋请来省农科院甘薯专家“背书”。起初,他选择种植淀粉含量高的“商薯19”品种,亩产可达2500至4000公斤。但到第四个年头,他种植的红薯生了“根腐病”,产量降了三分之一,“这是个挺大的教训”。在专家指导下,姚栋掉头转向,实施红薯和辣椒套作,既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又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聘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安平教授为红薯加工指导专家,开发了不同口味的红薯脆条等系列红薯产品。”姚栋说,今年投资200万元,上新生产线,并加种“西瓜红”品种红薯,“这种红薯淀粉少,特别合适做脆条”。

  姚栋很早就意识到,农业+工业+旅游才能赚钱。为此,他引进先进的种植、加工设备,不断改进工艺,红薯粉生产效率比传统手工操作提高了上百倍,口感更佳。“现在红薯粉25元一斤,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姚栋介绍,农场的手工红薯粉也成功申报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以制作手工红薯粉为主题的体验式作坊已开门营业,有望吃上红薯“文旅饭”。

  一人富不算富,这些年全村有半数村民跟着姚栋种红薯。热心肠的姚栋,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给贫困户、脱贫户统一免费发放种苗、统一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免费进行农机服务、统一保底收购,他们一亩地可以赚1万到2万元。”

  通过农场帮扶,静慎村41户贫困户2021年顺利脱贫。2022年农场销售达千万元,带动周边近百农户年户均增收近万元。当地群众说,“薯夫妻”不但是产业品牌,还是一个爱心品牌。

  “现在,农场育苗大棚设施齐全,到谷雨前后,种薯长出的幼苗就可以移栽地里了。”姚栋拿着精挑细选的种薯向记者展示。这些带着黄泥和须根的种薯,即将抽枝展叶,秋来便是“金枝玉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