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耀
“这份珍贵礼物最让我感动,在土耳其地震救援现场,一名军官从军服上摘下一对肩章送给了我。”3月5日,湖南省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以下称“蓝天救援队”)队长金灿取出这对肩章,展示给记者看。
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金灿带领7名队员赶赴现场参加救援。“面对‘汉堡包’般成片倒塌的楼房,我们拼命刨,第一天就徒手刨出一名幸存者。时间最长的一次救援连续奋战36小时没休息。”金灿说。
吹响救援“集结号”
1996年,金灿退伍回到长沙,开了家装修公司。2000年他去沅陵县借母溪,遇到几名衣着破烂的孩子。“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通过当地爱心人士联系,他给孩子们送去了书本、文具。
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2019年登上“中国好人榜”的陈旭恰好是金灿的邻居。在陈旭帮助下,金灿加入了“善行者”义工组织,开始了公益助学之旅,帮助筹建了好几所希望小学。
2008年汶川地震,湖南省红十字会招募赴灾区救援的志愿者,金灿积极报名参加,“当时看到很多受伤群众没有得到及时救治,错失获救良机,深深感到自己救援能力缺乏。”也是这次救援,激发了金灿的想法:组织一支“跟时间赛跑 为生命接力”的志愿救援队伍。2010年,“蓝天救援队”成立,金灿担任队长。
13年过去了,“蓝天救援队”成为享誉国内的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集结号”一经吹响,医生、教师、退伍军人、摄影师、户外爱好者等各种职业的爱心人士纷纷加入,队伍不断扩大。“蓝天救援队”从最初20来人,如今经考核合格的队员达到了208人。
长沙一家汽车修理厂老板刘来权,不仅报名入队,还数年如一日地提供仓库存放救援物资,义务维修保养设备。长沙一家单位连续多年给救援队送来各种救援设备,“3月3日,他们又送来了一台水上救援冲锋舟。”金灿说,挪威赞助的地震救援设备,爱心人士支持的生命探测仪,小到钢筋切断钳,大到拖挂餐车……捐助装备多得仓库都放不下了。
冲向每个灾难现场
竭尽所能挽救灾难中的每一个生命,是“蓝天救援队”的追求,“除了救人还是救人,从没想过别的。”金灿说。
一遇灾难,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现场。从汶川、玉树、雅安地震,到湖北监利“东方之星”沉船、深圳山体滑坡、浙江丽水泥石流;从武汉抗疫、河南抗洪抢险,到柬埔寨国际抗疫、尼泊尔地震等国内外救援现场,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作为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蓝天救援队”一直坚持纯公益救援。“连被救者的一根烟都不能抽!”金灿说,他们完成救援任务,不仅要承受劳累,还要自掏腰包解决路费和食宿,自费购买各种专业救援装备,连队服都是自己买的。
在“蓝天救援队”驻地长沙市砂子塘社工服务站,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面面锦旗,诉说着他们的感人事迹:新田山火救援,解救昆明被拐卖女青年……社工服务站负责人张理告诉记者:“救援队员每天奔走在救人的路上。白天很少见到他们,他们经常夜晚才能来办公室整理一下。”
2月19日,“蓝天救援队”从土耳其救援回国抵达广州机场,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向队员献上一枚枚勋章,所有人为他们鼓掌,车辆同时发出经久不息的鸣笛声。
“要能扛饿扛累扛渴”
记者采访时,忙得来不及吃中饭的金灿一边嗦着方便面,一边解释“蓝天救援队”入队标准:“现场救援风险高,要求队员必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在救援现场能吃上方便面都是奢求,一定要能扛饿、扛累、扛渴……”
“不能光顾着救人,也要保护好自己呀!”队员黄筱靖说,在土耳其救援,只敢小口喝水,鞋子都不敢脱钻睡袋就地睡,8天都没上“大号”。
队员必须经过残酷严苛的考核,方能入队。入队后期培训更是日常,从地图制作、水上搜救、山野搜救、生命探测等专业技能培训,到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各项体能训练,交错进行。近3年,他们开展团队各类技能培训200多次。
现场救援中,金灿会根据队员的个人能力进行分工,合理配置搜救、医疗、后勤、地图、无线电等岗位,高效协同开展救援。他说:“作为队长,把每一位队员带出去,又平安带回来,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2020年春节,英国卡迪夫大学及当地华人捐赠的7000余件医疗物资运抵黄花机场,没办法运去疫情严重的武汉。队员们毅然“逆行”,将物资顺利送达湖北黄石中心医院。3年疫情,“蓝天救援队”共出动车辆380多次,对长沙市内公共场所防疫消杀400多场次,消杀面积1800万平方米。
他们还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救护常识普及培训,受益群众上百万人次。“真正处在灾害现场时,具备一定自救互救能力,才能第一时间帮助到身边的人。”金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