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第03版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出席“2023雷锋精神论坛”先进集体代表和个人剪影

  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欧阳海班”班长欧成振——

  “欧阳海班”永葆为民初心本色

  1963年11月,欧阳海随部队野营训练经过铁轨时,在列车与脱缰战马即将相撞的危险关头,奋不顾身推开战马,避免了列车出轨,自己壮烈牺牲。1964年,欧阳海被原广州军区授予“爱民模范”荣誉称号,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欧阳海班”。

  50多年来,欧阳海班始终践行欧阳海“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的铮铮誓言,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与当好英雄传人作为鲜明底色,常抓常育、常教常塑。“欧阳海班”所在连队多次获得学雷锋先进集体表彰,荣立集体三等功8次。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欧阳海班战士跟随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参与转移群众5000余人次,搭设帐篷550顶,清理废墟200多立方米。还有一次,班里战士林碧辉休假,家乡突发洪灾,他二话没说,第一个参加抢险队,参与转移28名受困群众,还自费8000余元发动村民重建道路。

  欧阳海曾写下:“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作为欧阳海的传人,80后军士长陈彦彪发扬雷锋“钉子精神”,编写炮射导弹射击实用教材,成为单位“导弹高飞”试射第一人。“欧阳海班”执行任务,曾在海拔4000多米高原坚守300多个日夜,战友们抗缺氧、战冰雪、守战位,不断锤炼胜战本领。(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采写)

  “王杰班”第32任班长黄龙——

  “王杰班”传承英雄血脉勇当打赢先锋

  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装甲步兵6连5班,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生前所在班。“王杰班”第32任班长黄龙说:“进入新时代,全班始终秉承‘小事做精细、大事干精彩’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王杰班”战士用理论武装头脑,用传统赓续血脉,用基因校正追求,厚植传承英雄血脉的行动自觉。

  2017年5月,“王杰班”由工兵班调整组建为装甲步兵班。为了尽快迎头赶上,班里立下“三个铁规矩”:无论刮风下雨,训练时间一分不少、规定内容一个不落、训练强度一点不降。“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胜战血性,像王杰老班长当年冒着雨雪埋排雷、专拣坦克道挖雷坑那样,全班战士钻战研战练硬招。”黄龙说,长期超常的摔打磨练,班里每名战士手上茧厚、身上伤疤多,全班所有人均考取了通信、射击、驾驶三大专业等级证书。

  从难从严砺血性,“王杰班”曾经先后2次参战、7次扑灭火灾、11次参加抗洪抢险、14次参加国家和地方重大施工、120余次成功排爆除险,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交出了优秀答卷。

  “王杰班”始终传承老班长服务群众的大爱情怀。“王杰班”长期资助内蒙古阿荣旗王杰小学、新疆且末县第一中学的2名学生,利用节假日到驻地白云山颐养院义务劳动,在三界、褚兰驻训期间走访慰问当地困难群众,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情怀。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新 采写)

  陆军某特战旅“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薄佳旺——

  “南京路上好八连”41年坚持为民服务

  1949年,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随大部队进驻上海,奉命在南京路执勤。身处十里洋场,连队官兵始终牢记人民军队宗旨,不为灯红酒绿所惑,自制针线包缝补衣服,自己编草鞋,逐渐形成“节约五个一”“艰苦奋斗四个自己动手”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

  1982年,八连开始在南京路上开展“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从那以后,无论严寒酷暑,每月10日、20日,官兵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南京路,为群众免费开展理发、补鞋、量血压等志愿服务,至今坚持了41年。

  1992年,八连开始与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沂水县龙家圈小学结对帮扶。31年里,在官兵资助下,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得以重返课堂。八连还和安徽省金寨县桂花村结成扶贫对子,为村里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提供资金,还协调多家企业到村里帮扶共建。

  41年来,受八连影响加入公益服务的军地单位越来越多,涌现出南京东路民兵连为民服务队、复旦大学学生服务队、黄浦区法律援助服务队等公益组织上百家。

  2017年,八连调整转隶陆军某特战旅,官兵继承发扬“听党话、跟党走”优良传统,瞄着第一练、盯着弱项补、看齐尖子追,全连上下从难从严,练就过硬本领,完成了从“霓虹哨兵”到“特战尖兵”的转变,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被陆军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2019年还被国家九部委联合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采写)

  雷锋的青春偶像、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冯健——

  86岁仍在竭尽全力宣讲雷锋

  在“2023雷锋精神论坛”现场,作为嘉宾的冯健,曾是雷锋的偶像。听台上嘉宾发言时,台下的冯健经常会把眼镜拿下,擦拭眼角泪花。“很激动、感动!”她说,这些年过去了,有关雷锋的人和事,总是很容易触动她的内心。

  1954年,雷锋看到《新湖南报》(《湖南日报》的前身)上的报道,冯健高小毕业后回家乡望城养猪成了模范,得到毛主席接见。从此雷锋就把她当成榜样。后来工作交集,两人成了知心朋友,雷锋一直称大他3岁的冯健为“健姐”。

  冯健今年86岁了,仍在坚持参加各项宣传雷锋的活动。上个月底,湖南省新时代少先队“雷锋中队”7名学生想探访冯健奶奶,她当时身体不适,就将小朋友邀请至家中,给他们讲述雷锋的故事。

  宣传雷锋,冯健竭尽全力,担任多家单位的学雷锋顾问,宣讲足迹遍布全国,发表了许多与雷锋相关的文章。她在退休后,系统收集、整理雷锋的相关资料,写书。写作过程中,冯健特别注重信息真实性。雷锋生前的亲戚、邻里、老师、同学、同事、战友等,散落在全国各地,她一个一个亲身采访、反复比对,先后出版了《雷锋在湖南》等3本著作。

  “雷锋坚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冯健谦虚地表示,自己在传播雷锋精神上“最多打60分”,以后将继续做好学习、宣传、研究工作,为传承发扬雷锋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采写)

  长沙市望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燕路——

  以雷锋精神锻造“队魂”

  长沙市望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始建于1978年,坚持以雷锋精神锻造“队魂”,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家乡消防兵,竭诚奉献为人民”的铮铮誓言,获评“时代楷模”等340余项荣誉,2017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

  立足岗位学雷锋。对每一名新入队成员开展“五个一”教育,上的第一堂课是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参观雷锋纪念馆,读的第一本书是《雷锋的故事》,唱的第一支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参加的第一次大会是学习雷锋动员大会。在营区设置雷锋塑像《榜样》、十大“锋主题”场馆,创作《锋消防“七问”》等文艺作品,开展续写雷锋日记、制作学雷锋纪念画册、拍摄学雷锋主题微电影等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队员血脉。大队指战员累计参加灭火救援、抢险救灾1.5万余次,疏散、营救被困群众2万余人,挽救财产价值超25亿元,被誉为“百姓的守护神”“社会的镇灾石”。

  奉献爱心学雷锋。多年来开展拥政爱民、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1.8万余次,资助贫困学子100余人,捐款捐物价值150余万元。在雷锋工作过的团山湖成立安全、教育、医疗等6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连续16年牵手望城一中开展助学活动,为敬老院、困难家庭捐赠物资45万余件。大队指战员将“一朝雷锋家乡兵、一生雷锋追随人”作为人生信仰,先后有60多名转业干部和复员队员被所在单位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2012年大队成立“望城消防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通“88580119”工作热线,发展12支志愿分队、志愿者3万余人。许多受助者摆脱困境后,申请参加志愿服务反哺社会,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璐 采写)

  南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丁德馨——

  做中国铀矿采冶学科“拓荒牛”

  丁德馨一生做过很多异于常人的选择:第一次,从省会长沙到衡阳,从熟悉的有色金属矿采冶领域转到几近陌生的铀矿采冶领域;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我国核工业经历军转民及深化改革的波动期,与核工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志同道合者纷纷出走,他却选择了坚守;第三次,留学海外时,面对高额奖学金和最先进团队的挽留,他毅然选择回国。

  丁德馨的选择,始终坚持将国家利益摆在最前面。他领衔的团队经过25年艰辛努力,2010年南华大学终于建成了我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学科体系。从1992年至2020年,南华大学为我国核工业培养了4388名专业人才。

  做一颗螺丝钉,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1975年丁德馨插队锻炼,作业时不慎将腰弄伤。到他大学时,腰伤变成了强直性脊柱炎。医生对他说:“10年后你很可能会瘫痪。”在这10年里,病痛始终伴随丁德馨,他仍然带着病体下矿井,实地勘探。2008年,强直性脊柱炎让丁德馨全身僵直,不得不接受手术,但术后3天,他就在病床头摆上小矮凳,趴着开始工作了。

  2015年,学生博士论文答辩期间,丁德馨突患脑中风,他硬挺了11个小时,完成了每一篇博士论文的最后修改。半年后,一度走路、吃饭无法自理的丁德馨,又重新站在了讲台和实验室。

  丁德馨说:“要把握国际研究前沿,不能落在人家身后。”他用一生奋斗,将雷锋不停“挤”、永恒“钻”的钉子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采写)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素丽——

  服务人民是通往幸福的车站

  记者见到李素丽,问了她几条北京的公交线路,她依然对答如流。其实,她退休即将6年整。

  出席论坛间隙,不断有人邀请她拍照,她总是一脸微笑,欣然答应,举止端庄谦逊。难怪这些年过去,“北京有个李素丽,服务那可真周到。”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1981年,李素丽成了北京一名公交车售票员。这些年,她获得荣誉无数: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李素丽说。

  2017年4月,55岁的李素丽退休了,在她看来“其实也没啥区别,要继续为人民服务。”她退休后不受工作羁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更多了。

  上个世纪末,她与23名姐妹组建“北京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为人们出行、换乘车提供24小时交通信息义务服务。退休后,她更加倾注公益,多次到山西、河北、黑龙江,参加各种扶贫慰问、一对一帮扶、志愿者培训等公益活动。2021年,还发起成立“劳模李素丽服务群众工作室”。

  “我想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营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志愿服务氛围,贡献一份力量。”李素丽说。

  疫情时,带着志愿者队伍,她冲锋在前;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她积极组织义务宣传。在敬老院、自闭儿童康复站等机构,也经常见到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

  每次参与志愿活动,李素丽感觉特别开心,就像当年在公交车上帮助了乘客一样。“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真的是通往幸福的车站。”李素丽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采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