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亚
随着老百姓越来越习惯网络购物,快递外卖小哥成为服务民生的重要力量。他们不惧风吹日晒、寒冬酷暑,真诚地为居民服务。近年来,我们的城市也在尽力给这些“新市民”提供一个冬可取暖、夏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饥可热饭的地方,长沙众多“红色之家”的出现,让快递外卖小哥也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然而,记者也发现,这项工作在温馨推进的同时,还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有了“红色之家”,工作更加安心
“欢迎来歇歇脚!”这句口号是来自长沙所有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的邀约。
2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开福区华创国际广场的“红色之家”华创商圈站,这个只有十来平方米的地方,布置了沙发桌椅、微波炉、饮水机、医药箱、报刊等,可谓物品丰富、功能齐全。站点管理员彭女士说:“华创国际广场是长沙的标志性城市综合体,寸土寸金,但我们克服困难建设了这个场地,主要是为快递外卖小哥提供一些暖心服务。”
“有了‘红色之家’的暖心服务,我们工作起来确实更安心了。”在长沙工作的外卖小哥秦先生说,他至今还记得去年12月9日的一次配送。那天中午,正在派单的他行驶到车站北路一带时手机电量不足了。抓紧送完单后,他发现车站北路社区旁边建有一个“红色之家”,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了进去。没想到,在那里他不仅充了电,还免费吹了空调,喝了开水,领了口罩。
停下三轮车、拉手刹,一位快递小哥急匆匆地跑进去然后舒舒服服地走出来,这一幕发生在位于长沙市营盘路旁的“红色之家”司马里站。2月13日中午,丹鸟快递配送员小李在行驶途中突遇内急,迅速赶到“红色之家”司马里站的厕所解决了问题。而走进该站的里间,记者看到,地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开水壶、洗碗槽、微波炉、餐桌椅、冰箱一应俱全,一位30多岁的女士正使用微波炉热饭。该女士说,她就在站点附近的服装店上班,“红色之家”也为像她一样的打工人热饭、就餐提供了方便。
目前,长沙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各类新形态就业群体超过40万人,其中从事网约配送职业的有10万余人,包括快递员8万余人、外卖骑手2.5万余人。为着力解决这一群体补给难、休息难、就餐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长沙市委两新工委在快递外卖小哥聚集的社区、楼宇商圈、平台企业网点,建设了104个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在货车司机汇聚的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了16个货车司机“红色之家”;在新就业群体协会驻地,建设了9个新就业群体协会“红色之家”。记者注意到,不少“红色之家”同时加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牌子。
据省总工会统计,全省共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4000余个,为包括快递外卖小哥在内的户外劳动者提供暖心服务。
歇脚的还不多,未按时开放的也有
记者在长沙走访发现,“红色之家”多依托社区建设,建在社区办公场所旁的基本上是在社区上班时间开放,而与社区办公场所离得稍远的就不能保证每天开放了。
2月9日下午,记者利用手机软件导航寻找“红色之家”的站点并进行走访。结果发现,位于开福区的清水塘社区站、位于芙蓉区的乔庄社区站都是大门紧闭。记者致电乔庄社区工作人员询问为何没开放,她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社区人手紧张,无人到那里坐班打理,一般在搞活动时才开放,如果快递外卖小哥确实想去站点休息,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
位于望城区月亮岛街道的“红色之家”金桑园广场站在大门上明确说明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10点至20点,但2月9日至12日记者多次在应开放时间段实地走访发现,该站点一直是“铁将军”把门,并未开放。
“红色之家”北辰时代广场站建在长沙大悦城一楼的快递柜旁,室内设有空调、桌椅,并允许抽烟。2月9日、13日记者两次在此观察发现,尽管每天在该站点附近活动的快递外卖小哥络绎不绝,但鲜有“小哥”进入室内休息,这个站点基本上沦为附近上班族的抽烟室。与该站点相距800多米的建设银行站,还增加了点钞、验钞服务,但进去休息的快递外卖小哥也很少。采访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工会系统工作的宋女士也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她分析认为,快递外卖小哥群体干的是以时间换报酬的工作,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往往“超长待机”,造成他们主动休息和使用“红色之家”的意识并不强。
记者采访了多位“小哥”,他们认为主动使用不足的原因,一是“红色之家”方兴未艾,很多人不清楚这种快递外卖小哥的“家”都建在哪里,能够为他们提供哪些方便。二是限于随时可能接到单的工作性质,除非是遇到了手机断电、口渴或者找厕所之类的急事,他们一般不愿意主动休息。三是不少“家”门前并没有建设可供他们专用的停车位,尤其是不方便三轮车停放,让一些“小哥”望而却步。
提高“红色之家”的吸引力
“快递物流行业一头连着企业生产,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快递外卖小哥每天与时间赛跑,在保障物资配送、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米莉说,只有用好“家”,才尊重了建设的本意,最大限度地关爱、关怀快递外卖小哥。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就业群体心中有“家”、随时回“家”呢?米莉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小哥”群体的休憩意识和“家”自身的吸引力。
除了加强宣传,坚持不断对外开放外,米莉认为,也应当进一步扩大“家”的服务范围,比如建设停车位、充电桩,增加更换电池、故障维修等有技术难度的服务,更加贴近“小哥”的应急需求。与此同时,也应该针对“小哥”的群体特点,利用“家”经常性地举办能够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各类活动,吸引他们参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活动举办方面,“红色之家”车站北路社区站等站点做过尝试。车站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宋凯说,其辖区内共有6家快递服务站,70多名快递外卖小哥,他们利用中秋节、春节等节点将“小哥”请进来,搞关爱、慰问、联谊活动,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家”的凝聚力。
米莉认为,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团体、专业力量到“家”轮流坐班,开展法律咨询、疾病诊断、血糖血压测量、心理辅导等公益活动,营造出全社会尊重、关爱快递外卖小哥的氛围。
一言以蔽之,要将快递外卖小哥的“家”真正打造成为让其看得见、留得住、用得好的温馨家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