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杜鹃草堂》是由杨少波作词、温喆作曲,王馨演唱的一首原创新民歌作品。明朗精练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甜美醉人的歌声,流淌出一幅美美的画,流淌成一首甜甜的诗,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情。
“满山红杜鹃,小溪鱼儿欢;吊脚楼里炊烟起,侗歌萦绕水云间”,歌词一开篇,草堂景致便扑面而来。杜鹃草堂位于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的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景色是平常,皆因故乡美。山上的杜鹃,溪中的鱼儿,吊脚楼上的炊烟,萦绕天地的侗歌,草堂周围的景象人情被词作者撷取提炼,成为作品中独特而生动的意象。意象简单,词句平实,歌词的创作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看得见山望得到水,抬头赏花低头观鱼,杜鹃花开满山红,侗歌声里天地宽的草堂就是作者心中最美的桃源胜境。
复读再品,一幅灵动、美妙的图画如在目前。满山盛开的火红杜鹃花颇有没骨山水画自然细腻的意境,小溪中欢动自由的鱼儿则具工笔画灵动活泼的意趣;加之“吊脚楼里炊烟起”的袅袅烟火生气和“侗歌萦绕水云间”的渺渺悠然仙气,词作者通过化繁为简的朴实手法,巧妙地利用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俯仰交替的视角变化,赋予了歌词简单而精致、质朴而醇美的艺术表达效果。
“好运转折地,神农垦良田;两岸一家桑梓情,丹心一片向苍天”一段,概括性地描述了草堂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似一笔带过,实则字字有含量,句句有分量。杜鹃草堂是载福之地。传说神农炎帝曾云游至此,见以狩猎、打凿石器、编织竹器等技艺为生的苗族先民因大旱而陷入饥荒,便教导他们开垦梯田,种植粟米。自此,苗家人开始耕种田地,生活也逐渐富裕。杜鹃草堂是转运之地。1934年9月,得草堂两“放牛郎”带路,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为取得“新厂大捷”赢得了宝贵时间。同年12月,通道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转兵西进贵州的方案,成为长征伟大战略转折的先声,也是红军开始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起点。草堂亦是根脉相亲之地。杜鹃草堂是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在促进两岸人民尤其是青年之间的深入了解、和谐沟通、团结往来及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方草堂,大有天地。浅显直白的语言,平实淡然的语气因了草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底气,彰显出“下语平淡,用意精深”的表达效果。寥寥数句,蕴含丰富,深意无限。因为烙印在心底的熟悉,才能随手拈来;因为刻在骨子里的热爱,才会信笔写去。
“春花秋月一壶酒,醉成好诗篇;清风明月一碗茶,香飘美丽家园”,歌词结尾段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朴素的充实和唯美的浪漫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上把歌曲推向高潮。通过前两段歌词对草堂天时地利的自然之美和历史人文的底蕴之美的描写铺垫,对故乡的热爱、自豪、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词作者巧妙地选用诗词中常用的“春花秋月”“清风明月”等意象,瞬间沟通了诗意浪漫的意境。“醉成好诗篇”“香飘美丽家园”是对自然景致的不禁赞美,更是对人民奋斗新生活的由衷赞叹,平俗、熟悉的意象在具体情境中就产生了独特的内涵。春花秋月、清风明月既有自然馈赠之美,又有人为创造之美,“春花秋月一壶酒”“清风明月一碗茶”既蕴含感恩之意又寄寓回馈之情,意境提升之美与情感升华之美便自然产生。
在自然之美中诗意栖居,在诗意栖居中建设更美生活,“春花秋月一壶酒,醉成好诗篇;清风明月一碗茶,香飘美丽家园”彰显出人文情怀与实干精神的对接。杜鹃草堂是词作者杨少波等带领家乡父老一手打造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文艺惠民基地,以期用文化艺术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草堂以“杜鹃”命名,象征红军敢于革命勇于牺牲的红军精神;草堂暗喻纪念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隐喻现代文化艺术工作者以苦为乐,以红军精神为指引的革命人文情怀。让藏之深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建成为红色文化景观,作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文艺采风创作基地的杜鹃草堂,正不断地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赋能添彩。文艺情怀落地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春花秋月就酿出了醉人的美酒,明月清风就谱写出醉人的诗篇,杜鹃草堂就成为让人流连、令人留恋的美丽家园。
触目皆是乡景,入怀即是乡愁,满心都是乡恋。在作者笔下,杜鹃草堂是绿水青山间的美丽家园,是沧海桑田中的福运之地,是乡村振兴下的诗意栖居,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依恋眷念。杜鹃草堂是文艺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有可为”且“大有可为”的深沉注解,歌曲《杜鹃草堂》是热爱你的所有、倾尽我的所能的赤子情怀的生动诠释。
(作者系怀化学院教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