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楚
元月中旬,寒冷的拂晓,在密密细雨的崎岖山道上,蜿蜒着辰溪县公、检、法、司和人武部派出的车辆。县乡土文化研究会的老师,满载着书法家们连夜加班书写的春联,满载着干警、战士们和书写人员的激情和歌声,沐浴霜露晨雾,辗转泥泞水浆,艰难地行进在颠簸之中。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贴在各家各户门上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的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展示美好前景,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传统习俗。
春联源于周朝,宋、明盛行。说法多种:有说春联源于桃符。五代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就题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另一种说法是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之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来随着中华民族文脉的历史长河跌宕流淌,渐渐发展演变为春联,表达了中国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穿山破雾的车轮,辗过重重山峦峰巅,把寒风揉碎在枝叶林海,将雪霜融化于车轮痕迹,蜿蜒辗转地来到了离县城80公里的黄溪口镇。这儿地处沅江中游,因下游的电站蓄出的水面,激起了无限的波光荡漾,辽阔烂漫。伫立江岸,似入梦里水乡。
镇政府领导将我们的书写场地,设在风雨桥上。因赶集之日,人流的高潮就在这儿起伏。一行桌椅紧靠桥栏,满河清风带着水浪的滋润和袭人的寒气,熨帖着桌面。两盆炭火红光闪烁,辉映着我们笔墨的激情。悬挂于桥栏的鲜红春联舞动着河风,翻起了笔力夺目的墨浪,人流涌动,目光闪亮。一张张喜颜笑脸,温暖地映照着我们的墨池笔尖。
“小康岁月家家福,大好河山处处春。”
“日照山村腾紫气,歌飞田野荡春风。”
“锦绣河山添锦绣,辉煌事业更辉煌。”
诵读的声浪,波澜涟漪,荡漾在人们的嘴角,翻飞的纸页,红光叠彩,孕育着百姓的心愿。
“刘主席啊,我就知道你会来的。你还记得吗?当年你的书法作品还挂在我的堂屋嘞……”一位白发大娘突然亲切的呼唤,惊醒了我遥远的记忆。
那是20多年前,我在这个工商所里工作,每年都会义务帮助个体户书写春联。这里的人民群众,哪家生日节庆、哪家新居落成或红白喜事的对联书写,也会找上门来,我当然乐于挥毫泼墨。日积月累,一笔一画,点点墨水,滴进了百姓的心灵。
“老嫂子呀,你是中文名师啦,自己挥毫吧!”
“不行,不行!我要请你亲自书写,写出我自己心中的春联。我来念你来写:‘毛主席领导人民打江山,习主席带领干部送温暖。’‘片纸能寓天下意,一笔可写古今情。’‘疫情未尽苦短时,幸福生活长万年。’ 就写这三副,不讲究什么对仗,平仄,写吧!”
望着这位历经沧桑远去的背影和意会着她自己心中的春联,我深深地读懂了一位80高龄女教师的赤子情怀。
辰溪县政法系统连续三年组织县内书法家开展下乡为百姓免费送春联并结合法治宣传活动,深受全县百姓的赞誉。5天5夜,我们跑遍了黄溪口、柿溪、大水田、谭家场、辰阳镇等5个乡镇,蕴藏着深夜寒冷和文思心血的3000多副春联,饱含着党组织的温暖,饱含着各级政府的情意,饱含着无限的吉祥与幸福,久久地融进了百姓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