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小英 李焱稠 霍增华
1月9日,冬日的武冈市龙溪镇龙云村闲适美好。傍晚6时许,龙目魁院落的小广场上音乐响起,村里的“兰兰广场舞队”打起腰鼓,吸引村民围观、跟跳。一溪之隔的小书屋里,村民和孩子们捧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安静地坐在长凳上品读。
“‘门前十小’建成使用后,丰富了村民的文体生活,既有了场地又有了内容,邻里关系更和睦,乡村发展也更好、更快了。”省机场集团驻龙云村第一书记张平东说。
去年以来,武冈市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目标,创造性地在村(社区)人口聚集的院落建设“门前十小”平台,即建设小法治文化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戏台、小型体育健身场各1个,成立乡风文明队、文艺表演队、志愿服务队、法治宣传队、纠纷调解队各1支,在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形载体,聚力乡风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武冈已完成90处“门前十小”建成并投入使用,3年内实现全市300余个行政村(社区)“门前十小”全覆盖。
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龙云村龙目魁院落小广场占地1200平方米,有小戏台、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场和更衣室,是村民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
“改造前,这里是废弃的旧鸡棚,环境很差。经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小广场建设决议后,由后盾单位出资、村民筹工筹劳共同建设。如今,小广场为村民提供文娱活动阵地,村里兴起龙灯队、腰鼓队等4支文艺队,周周有活动,天天有表演,村民文化需求大大得到满足。”村党支部书记邓立新说。
武冈市“门前十小”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建设原则推进。该市制定出台《武冈市“门前十小”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先集中打造了龙溪铺镇龙云村龙目魁、文坪镇双龙兴村双龙湾等45个“门前十小”示范点,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建设管理模式,各村(社区)再以群众为主体,自愿为原则推进建设。
“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武冈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刘钦介绍,“门前十小”严禁大搞拆建,均利用老民房、老祖屋、老村部、老学校、老厂房以及宗祠祖堂等原有闲置资产改建“五小”场所。平台建成验收后,市财政据实按新增工程量40%的标准实施奖补,市文旅广体局授牌并配送文化器材、设备和图书等。
相关工程完成后,实现覆盖人口不少于300人、小广场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小书屋和小讲堂面积均不少于20平方米、小戏台不少于30平方米,在各村(社区)形成15分钟便民文化生活圈。
为让“门前十小”有持久的生命力,武冈明确由各乡镇(街道)安排专人分管“门前十小”工作,各站点安排专人负责平台、器材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方式督促“十小”场所责任人积极作为。
同时,采取“政府主动送活动”和“群众自发办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提高“门前十小”利用率,把市、乡、村三级法治宣讲、科技下乡、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三区人才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搬到“门前十小”平台;各村(社区)发挥乡贤的组织力量,邀请村老党员、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组建歌舞队、龙灯队、锣鼓队等多种文化团体,举办歌舞会、茶话会、联谊会等节庆活动。
武冈市丝弦传承人邓子鹤成立丝弦文化志愿服务队,每周到各村开展“歌唱家乡美”音乐培训活动,教授村民学唱丝弦曲目《武冈是个好地方》,让村民接受传统特色文化的熏陶。
水浸坪乡综合文化站成立“阳戏传承志愿服务队”,招募当地6名有演出经验的老艺人成立阳戏专班,新编《垃圾风波》《美丑媳妇》等多部阳戏剧本在各村“小戏台”广泛演出,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群众对地方阳戏的了解。
经过一年多“门前十小”工程的探索实践,武冈市以“门前十小”为载体和平台,参加活动的人数同比上年增长50%以上。当前,全市活跃在“门前十小”的歌舞队有324个、锣鼓队120个、舞狮队43个。“门前十小”打通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品味到内容优质、形式新颖的文化大餐。
文明种子种进百姓“心间”
“《武冈县志》记载,屈原第二次流放后行吟到咱们九塘村,向渔父诉说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后人为纪念屈原,在村里修建渔父亭、屈原庙等……”1月4日,荆竹铺镇九塘村村民齐聚村中“小讲堂”,听村里清廉建设讲解员李迪智讲屈原故事。
九塘村“门前十小”以屈原文化为特色亮点,建设屈原文化广场,利用屈原庙、渔父亭、屈子岩等自然人文景观和遗址等打造“五小”平台,并调动乡贤能人智慧力量,打造文化讲堂,以文化熏染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移风易俗,共同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武冈将“门前十小”与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将其打造成为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阵地,村民文明实践的大舞台。
借助“门前十小”平台建设契机,各村(社区)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集中打造了湾头桥镇八一村、稠树塘镇甘田村等幸福美丽院落234个。全市鼓励和引导离退休干部、教师、工人等乡贤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开展“道德文化讲堂”“法治新农村”“文明家园”等知识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把文明的种子种进百姓心间。
武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城乡各地打造“善星小集”志愿服务站、“文明武冈·志愿星期五”、“月月红·学雷锋”志愿服务年三大活动品牌,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不文明行为监督员、移风易俗倡导员等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2022年全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达26万余人次,其中农村志愿者18万余人次,累计参与活动近6万次。
文化润其内,道德固其本。九塘村党支部书记李慎足介绍,得益于屈原廉洁文化的熏陶,村里移风易俗成效明显,红白喜事全部自觉遵循村民理事会安排,2022年村里还评选出村道德模范15名,“好媳妇”“最美少年”10名。
2022年,武冈全市通过“门前十小”共发动1300余名乡贤开展“道德讲堂”、助力公益事业等各类活动7万余场次。全市成立村红白理事会315个、红白理事小组5355个,杜绝大操大办。广大村民主动建言献策、义务出工、主动捐款捐物的行为蔚然成风。
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走进双牌社区稠湾法治广场,村民三五成群,细致品读法治名人名言、法治小故事等,沉浸在浓浓的学习氛围里。
法治文化广场设有法治文化长廊、宣传文化墙、四角亭等展示区,将宪法、民法典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内容,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使群众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知道解决矛盾纠纷也要讲法。”村民王美秀说。
武冈紧扣市域治理实情,将“门前十小”建设与乡村治理结合,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借助“法治小广场”载体,武冈积极推进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市财政每年解决50000元法律顾问经费,用于支付乡镇(街道)及各村法律顾问报酬。目前,该市18个乡镇(街道)、315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
依托“门前十小”平台,武冈还将“政治、自治、德治、法治”四治融合。各村(社区)发挥党员志愿者及“五小”队伍作用,引导群众化身成纠纷处理“调解员”、乡风文明“引导员”、决策建议“智囊团”、公益慈善“志愿者”。修订完善“村民公约”“乡风民约”等村规民约1230余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在农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文坪镇双龙兴村结合“门前十小”工程,发动326名村民志愿者投身到环境整治办、乡风文明、邻里互助等民生实事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村妇女主任霍晓艳介绍,如今,该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赌博陋习和打架斗殴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事件零发生,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武冈还统筹安排市委干部教育、党员教育、政法干警等师资库成员到各‘门前十小’点开展讲党课、讲道德与讲法治活动,将‘门前十小’工程和本职工作、中心工作、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相结合,推动全市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防学生溺水、信访维稳等工作稳中向好,禁毒和反电诈工作落后局面逐步改善。”武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孟秋说。
得益于法治进村的落实落地,2022年武冈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数从2021年的3431件下降到2864件,下降16.5%。市诉讼案件受理数量同比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