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否松绑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热点话题。根据目前各地公布的方案,已有不少地区一改之前的“严格禁止”,明确在特定时段和区域可燃放爆竹。
“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触目红”“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就与烟花密切相关,也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烟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浓缩为“节日氛围的外在表达”。
今年,不少地方都有“松动”的迹象,从之前“一刀切”地禁止,变成了有序规范“燃放”。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应该与当下的国情社情紧密相连:三年疫情,大众的心情“无法描述”,临近春节,很多人希望用烟花驱散阴霾;“年味”越来越淡的背景下,需要点仪式感来拯救日渐式微的“年味”。这些,其实都是很朴素的愿望。
从“禁燃”到“限燃”,一字之变的背后,有着不同的现实背景。“禁燃”之事,始于2015年前后,那时候,雾霾严重,PM2.5等大气污染问题尤其突出。在此背景下,各地出台了“史上最严烟花爆竹禁令”,符合当时的社会状态。而此波“限燃”,除了前面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利好条件,那就是:随着绿色发展的不断推进,绿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谨慎、少量、不持续的烟花燃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准备”。因而,在年味、安全和污染之间的平衡,亦属必要。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社会的进步,也是曲折前行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也没有不会改变的“禁令”。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内部因素,也必然需要不同的做法。从“禁燃”到“限燃”,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的曲折前行。但无论是一开始的禁止,还是如今的“限制”,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健康社会必须要有的“约束力”。燃放烟花一方面有“不利因素”,但在营造“节日氛围”上,具有极大的存在感。因此有限燃放烟花当为顺应民意之举。当然,“节日氛围”的营造,也不能只靠烟花,还需要靠我们重拾起文化传统、习俗,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