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乡巨变看赫山

  赫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绘就一幅幅秀美乡村新画卷。

  笔架山乡中塘村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

  沧水铺镇碧云峰村,一趟高铁列车驶过丰收的田野,与收割中的稻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郭立亮 摄

  泥江口镇和祥竹业工人正在捆扎竹筷粗加工产品。

  经过土地数字化改革后的泉交河镇新河沿岸,农田连成片、风景串成线。

  衡龙桥镇华林村六合堂美丽屋场让人赏心悦目。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赫山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邢 玲  郭 轩  崔若灏

  益阳市赫山区在2021年10月2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许下未来5年宏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该区计划通过开展乡村振兴5年行动,推动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五区同创”“五位一体”,打造全域乡村振兴赫山样板,彰显新时代“山乡巨变”赫山担当。

  一年多来,赫山区以乡村振兴为引领,谱写了山乡巨变新篇章。在2022年12月20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乡村振兴的好消息接踵而至:跻身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区,泥江口镇获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泉交河镇菱角岔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区委农办上榜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公示名单……

  土地活起来

  全区共有11万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项目挂网,总成交面积6.12万亩,总成交金额突破1亿元

  正值一年盘点时,当我们走马赫山乡村,了解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刨出了多少收成时,人们给出了这样一些答案——

  泉交河镇来仪湖村村民文光辉说,土地数字化改革后,自家土地300元一亩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每年年底还有分红。自己获本村一种粮大户聘请为水稻种植技术员,一年还能有三四万元的工资收入,“那比以前好多了哩。”

  泉交河镇党委书记陈国荣介绍,泉交河镇5个村去年10月率先试点土地数字化改革,截至今年11月底,5个试点村2.38万亩土地流转租赁产生的溢价收入达215.6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8万元。

  泉交河镇新林村一家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焕文说,以前承租农田需要对接大量农户,而且承租的农田东一块西一块、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作业。现在土地数字化改革后,他从村集体合作社承租的土地集中连片,可以利用更加科学的耕种方式,种植统一品种,“算上补贴,今年的双季稻每亩收益有340元。”

  湖南农田谋士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简丽蓉欣言,今年年初,公司通过土地项目招商推介会在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和奎星村租赁了4225亩农田,试行二级农田“管家”模式。第一级2名生产服务管家负责全域农业生产经营全流程服务的调度,第二级20名田间管家负责具体的田间管理。“管家”们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生产效率提高20%左右,生产成本降低25%至30%。

  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高频词:土地数字化。

  土地数字化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去年10月,赫山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数字化改革,首轮在泉交河镇5个村试点,随后在全区12个乡镇48个村铺开。赫山区试行的土地数字化改革,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将流转收益按村集体、土地股、人口股1∶2∶7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如此一来,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民、农业变实业,实现土地数字化、交易市场化、种植规模化。

  为确保村民、村集体和承租方三方受益,区镇村三级及时跟进了解承租方生产经营状况,帮助争取项目支持,改善生产条件,解决生产困难,引进代育秧、代管理、代收割、代烘干存储和加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

  创新改革,多方发力,成效斐然。目前,全区共有11万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项目挂网,总成交面积6.12万亩,总成交金额突破1亿元。今年,全区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双季稻面积增加2.1万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9.89%。

  12月23日,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省政府2022年综合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赫山区推动土地数字化改革成为着力推动改革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的典型。

  屋场美起来

  建成“1+6”美丽屋场85个,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央视曾有一个非常火的节目叫“非常6+1”,赫山有一种非常棒的模式叫美丽屋场“1+6”。

  这个“棒”,是官方盖章认证了的——今年,赫山区美丽屋场“1+6”模式入选了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赫山区在2020年创建了“六个一”美丽庭院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出美丽屋场“1+6”模式。“1”即一个屋场一个主题,根据各村特点,科学确定屋场特色主题,避免同质化建设,最大限度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助推乡村产业发展。“6”即屋场公共区域建设的六个元素:“一水”(一块干净水域)、“一廊”(一条健身走廊)、“一厕”(一个公共厕所)、“一墙”(一面文化宣传墙)、“一亭”(一个休闲凉亭)、“一场”(一个活动广场)。“1+6”模式中,“1”是美丽屋场的纲和魂,“6”是硬件支撑,两者构成了指导屋场建设的方向标和路线图。

  在美丽屋场建设中,赫山区注重规划先行、群众主体、多元融合,今年共建成“1+6”美丽屋场85个。这些屋场不仅美,还美得有特色、美得有灵魂——

  美丽屋场让群众休闲锻炼有了去处。每到夜幕降临,笔架山乡中塘村九龙道美丽屋场,村民三五成群相约而来,吹拉弹唱的大爷、载歌载舞的大妈、尽情撒欢的小孩、歇凉闲聊的街坊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夜生活;龙光桥街道道子坪村白屋组美丽屋场则通过扩大公共广场面积,让屋场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共享空间”。

  美丽屋场也让生态环境有了质变。岳家桥镇黄蜂塘村建设潇湘健身步道,串联“天然氧吧”四方山周边5个水库,配备健康监测系统,突出保护山林原生植被、古树名木等,展现了绿色生态、景美人和的自然风光;沧水铺镇金山村美丽屋场,依托大塘水库秀美环境,以羊舞岭古“窑池”文化为主题打造而成,人文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美丽屋场还让乡风文明有了提升。兰溪镇北岸新村以建设生态美丽屋场为抓手,狠抓屋场周边人居环境整治,创新施行“一牌一墓主、一树一坟茔”的树葬做法,共迁坟450多座,村庄环境大为改观;新市渡镇建新村家家户户都有家训家规,以“传承优良家风、引领乡风文明”为主题,建设家风文化广场,彰显了邻里之间文明和谐的淳朴民风。

  美丽屋场更让产业集聚有了平台。竹挂件、竹栏杆、竹盆栽、竹屏风……泥江口镇在美丽屋场建设伊始便融入“竹”这一元素的创意。现在,沿着村主干道一路走去,“竹屋场”连点成线,意趣盎然。村里的竹制品也在带动下越发走红,美丽屋场成了群众致富的宣传点、增收点;衡龙桥镇华林村招商引资,开发种植薰衣草,打造香料加工、产品销售、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全产业链的薰衣草文化产业园,屋场成为了产业的连接点。

  产业强起来

  推进“一主五特”优势产业发展,全产业链产值增速10.77%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拥10多万亩竹林的赫山区泥江口镇,每6个人里头就有1个人“吃”的是香喷喷的“竹筒饭”。

  泥江口镇竹筷产业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镇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从事竹筷生产加工,但因生产标准低、规模小,发展受限。近年来,泥江口镇通过引导传统竹制品走外贸销售的新路子,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竹筷龙头企业抱团发展的产业聚集区。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工业+贸易”企业经营模式、“集团+合作社+竹农”竹林培育模式等多种业态。

  泥江口镇还通过以商招商,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世林食品在泥江口镇设厂,带动竹笋食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原竹供应+高端加工+品牌营销”的新业态,实现了竹产业“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构建了从竹林到饭桌的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泥江口镇有竹制品规模企业17家,一般纳税人资质竹筷企业47家,竹笋企业4家,作坊式小微工厂60多家,销售总额10.07亿元,缴纳税收1815万元,出口创汇5850万美元。竹笋产品遍布全国,竹筷产品出口欧洲、美洲、亚洲等62个国家和地区。

  “以前我们专注于出口贸易,现在也慢慢把视线转回国内,让‘泥江口竹筷’遍地开花。”泥江口镇竹产业协会会长、益阳市通达竹木制品厂董事长黄匡介绍。今年7月,以泥江口竹产业协会为注册人的“泥江口竹筷”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成功注册,“赫山泥江口竹筷”地理标志产品也已启动申报。这标志着泥江口竹筷从“泥江口制造”向“泥江口创造”转变,将有力促进整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今年,泥江口镇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赫山区“双箭”齐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第一支箭,瞄准的是科技强农。赫山区大力实施“六大强农”行动,与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分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省农业科学院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建成全省最大的低吸镉水稻品种实验基地;与中联智慧农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全域数字水稻。

  第二支箭,指向的是推进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发展。赫山区着力推进“一主五特”(稻米、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优势产业发展,今年全区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区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6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新增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预计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预计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80亿元、休闲农业预计营业收入达6.9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38.2亿元,增速10.77%。

  奋楫笃行,未来可期。看!“山乡巨变看赫山”的县域乡村振兴品牌,在89万赫山人民的齐力“擦拭”下,愈发闪亮。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