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打造城郊振兴样板
——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

  丹洲小院充满文艺范儿。

  丹砂印象民宿别具格调。

  民谣歌手唐唯举办的丹洲四季歌音乐坐弹会首场演出现场。 刘蓉 摄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丹洲乡提供)

  刘 蓉  刘冠澜  郭杏丽

  寒冬时节,走进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金丹银河产业乡村振兴示范片各类项目建设正酣;“艺丹沅”文艺部落,雅致静谧,制陶、绘画、民谣创作,不亦说乎;民宿小院,前卫时尚、周末休闲好去处……

  沅江北岸的丹洲,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乡村两级干部群众,正以党性为笔,文化为墨,田园做纸,围绕金丹银河乡村振兴示范片,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做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城郊振兴样板,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旗帜引领,组织奠基雁阵聚

  科学选人用人,优化组织队伍。该乡建设“头雁”队伍,对换届后10个村(社区)的履职情况认真调研、分析,及时优化配置、跟踪培养、监督管理,着力锻造坚强有力、勇于担当、带民致富的基层“头雁”队伍;建立乡村两级后备人才库,在村(社区)推进“一二三”后备人才计划,并规范动议提名、推荐考察程序,全程纪实。目前已有26名村(社区)干部、30名村民纳入乡村后备人才队伍管理,从源头为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不断注入“活水”。

  强化学习教育,筑牢基层堡垒。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从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乡党委以巡察整改为契机,强化党员教育,推出“码上学”新模式,打造党员教育“云阵地”,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深入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着力构建“班子清廉、干部清正、干群清和、政商清亲、村务清爽、乡风清朗”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探索田园党建,巧解空心难题。丹洲乡党委对境内河堤沿线“空心房”较为集中的丹砂村、义渡村整体规划,以沅水文化和“丹洲大草原”为依托,重点打造党建引领下的艺丹沅党群文艺部落,以文艺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档增速。在“艺丹沅”文艺部落,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设立了2个党群联络室、配强了2名党建指导员、建立了小院管家队伍,对上接受乡党委、村党总支的领导,对外依托产业链、生活圈、朋友圈、服务圈,串联村民党小组、文艺协会和文化艺人,形成“乡党委+村党总支+网格支部(功能型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党建指导员”五级抓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旗帜引领,吸引人才雁阵。“艺丹沅”文艺部落吸引55户87名文化艺人落户,成为丹洲“新村民”;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归乡创业”的感召回乡兴业,在广东佛山创办灯具配件厂的老板杨勇,回到家乡丹砂村打造精品民宿——丹砂印象,带头掀起了人才返乡创业浪潮,有利促进城乡人才要素流动。

  丹洲乡不仅成为武陵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破解农村人口空心化和空心房整治中的示范样板,更让“党旗下的和美田园,闹市里的诗和远方”的憧憬期待走进现实,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产业赋能,强村富民道路宽

  收获的季节走进丹洲乡,处处是踏实奋斗结出的硕果:总投资1.5亿元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正酣,这个集生活和生产劳动于一体的劳动实践基地,已于11月试运行;楠木村的富硒小香薯基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户采挖正忙;义渡村的古法榨菜,销售正旺……

  丹洲产业的强村富民路,之所以越走越宽,源于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丹洲乡党政班子到所联村居,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门调研,摸清家底,逐村研判,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签订责任书。目前全乡10个村居正在集体经济引领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盘活“土地”要素,让农业项目珠连成串。该乡大力实施“金丹银河”战略,成功引进常德市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等5个项目,流转土地2500亩左右;寰沃农业(金楠果品)依托湖北农科院技术团队,在楠木、三湖、太平村流转土地1100亩,建成千亩早熟桃基地,获授南方桃树技术体系试验站,形成科研、种植、销售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尤其在楠木村,802户农户中有412户参与土地流转,参与率达51.4%,每年产生土地流转收入为80万元;黄桃产业基地就近吸纳附近村民在基地务工,每年务工成本接近70万元。去年,户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入10万。太平的大棚果蔬、义渡的古法榨菜、沙湖的柑橘苗木、明月的蔬菜育种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渐响。

  激活“农宅”要素,让田园小院成为心灵家园。丹洲乡精心培育“艺丹沅”文艺部落,引进丹砂印象民宿、丹洲乡美术馆等各类文化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2500万元。该乡创新开展部落“361”工作机制,即“服务361、产业361、收益361”。如:在收益上,该乡首创房屋利益共享机制,即房屋一届周期满后,对增值部分,宅屋所有人、承租方、村集体按照3:6:1的比例进行利益分成,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赋能,强村富民。沅水民谣社、丹洲美术馆、巴津乡村音乐酒吧等项目相继落户丹洲义渡村。义渡村党总支书记张娟介绍,在田园产业的带动下,片区居民年收入增加2000元至2万元不等,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万元。丹砂村村民张美容说起产业发展,笑得合不拢嘴:“村里有了产业,多了人流,村民的闲置房屋租出去了,多了房租收入。我们的榨菜、瓜子和花生也都不愁卖了。去年光是榨菜,我就卖了3万多元。” 

  兜牢“民生”底线,让区域发展安全平稳。乡党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压紧压实责任,落实“物资储备率、人口底数准确率、疫苗接种率、防疫政策知晓率、口罩配戴率、重点场所管控率、来访人员双码排查率、志愿活动参与率”八个100%,筑牢辖区乡村居民的无疫绿色屏障,确保重点人员有人盯、关键环节有人管、服务保障做到位,切实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绿色防线。乡党委绘制了重点领域、人员乡情图,按照“一村一图”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配强专职消防队伍,实行消防安全“五包一”责任制,开展消防安全云巡查,在辖区推行“5分钟灭火圈”,为田园产业保驾护航,织密辖区群众和本地发展的安全网。

  文化铸魂,艺术添彩乡村美

  8月16日晚,在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丹砂村,一场由文化艺人、返乡大学生、留守儿童、青年干部和本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望乡·武陵”乡村音乐会,在“艺丹沅”文艺部落倾情上演。夜幕、田园、河风,有朋来、文会友、话远方,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美图景,犹如五柳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

  丹砂村党总支书记谢红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我们乡村老百姓也能欣赏到格调高雅的乡村音乐会。这些艺术爱好者扎根乡村,不仅为空心房、闲置房的利用提供样本,更让村民共享文艺成果,让艺术活化乡村,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要追求自然美、生态美,更要追求文化美,才能滋养人的精神。丹洲乡以文化铸魂,让艺术为乡村添彩。他们通过“新村民”带“老农人”模式,让乡村文明风貌焕然一新。

  在“艺丹沅”文艺部落中,有民谣“大咖”唐唯,演唱民谣《沅江》的他,在沅江边创办沅水民谣社,潜心音乐创作;陶艺爱好者黎龙,以沅水流域陶艺为切入点,沉迷陶泥之中;还有美术家、雕刻艺术家、诗人、书法家、国学传播者、媒体工作者、旗袍协会成员等各行各业的文艺工作者。

  这些“新村民”到来后,不仅打造了独具艺术风格的田园小居,还自发组织“丹洲四季歌音乐坐弹会”“新春祝福献给党”“望乡武陵乡村音乐会”“归乡武陵体验日”等活动,让“艺丹沅”更具文艺范儿。他们争做乡风文明的传播者,自觉践行部落公约,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指导周边农户种植花草、微改造等,开展美丽庭院建设,逐步实现田园美由点到面的转变,形成了一道人文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生态田园风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