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2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进校地互动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何福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地方高校是所在区域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基地、创新资源汇集的洼地、智力支持密集的高地,能够在协同防控区域风险、服务产业经济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地方高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既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增进校地互动,着重在风险联防联控、服务社会需求、强化特色智库引领等方面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

  加强风险联防联控,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社区是城市人口居家生活的“第一场所”,是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是社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应推进校园治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

  以基层“微网格”撬动社会“大治理”。加强社会治理一站式大学校园网格建设,充分整合公安、司法、信访、应急管理、城管、社会事务等部门力量,将更多优质社会治理和服务资源下沉到大学校园;促进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使社区能实时精准掌握网格内的风险、隐患、矛盾、舆情信息,切实构建起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市区、街道、社区、高校四级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在“小网格”中干好“大治理”事务。 

  以应急“微平台”铸就校地“大平安”。高校与地方应急部门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应急”优势,开发面向社区应急管理者、一线警务人员、卫生救援人员、应急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的网络工作平台,宣传普及应急知识,重点关注高校这一人口密集区域,精准识别动态追踪重点管理人群、重点服务人群,及时上报隐患信息,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神经末梢”畅通,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在抗疫常态化背景下,须遵循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求,用好“健康码”“场所码”等数智化平台,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以身边“微力量”汇聚治理“大能量”。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对举报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积极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鼓励师生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利用手机拍摄视频、图片等,向监管部门提供安全隐患信息,提高群防群治保安全能力。

  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打造志愿服务“金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高校青年是充满活力、富有激情的知识分子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为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应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用品牌化、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锻造出一张张绚丽的“金名片”。

  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地方高校应密切关注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引导志愿者围绕政策宣讲、法制宣传、环境保护、支边支教、交通治理等主题,持续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为使品牌葆有活力,应在开展培训指导、加大宣传推广、精心组织策划等方面久久为功,用持续“深耕”擦亮志愿服务品牌。

  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建立完备的模范激励、氛围激励、成长激励、需求激励、岗位激励等激励机制,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必由之路。应通过精神激励以及评优评先、评干入党优先推荐等方式,助推志愿活动常态化;采取以奖代补、课题研究、活动立项、志愿服务活动时长兑换学分等方式,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推动志愿服务内容专业化。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应将志愿者的专业基础与现实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并构建集组织管理、交流培训、服务技能、经验推广等于一体的志愿者教育综合平台,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培训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特长,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强化特色智库引领,赋能基层社区“微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事务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政策性比较强,应借助专家学者“外脑”,积极发挥其“建言者”“引导者”“评估者”作用,赋能基层社区“微治理”。

  当好基层治理决策制定的“建言者”。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智力资源,围绕城乡人口流动、城镇化建设、教育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事关基层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广泛调查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翔实的政策建议;政府应及时发布决策咨询信息和相关研究课题,并为高校智库建言献策搭建制度性平台。

  当好基层治理政策执行的“引导者”。高校智库研究者可以社区规划师、社区政工师、社区健康师等身份,或以社区党建顾问、社会治理顾问、社区法治顾问等角色参与社区“微治理”,积极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助力破解社会治理难点、堵点问题,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并加强舆论引导。

  当好基层治理政策绩效的“评估者”。社会治理公共政策颁布实施后,高校智库研究者可就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展开第三方评估,助推政府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