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水库,据传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家乡很有名的土坝工程。水库旁边,有一个厂矿,乡邻们都说,这个是铀矿,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过关键的原材料——铀。
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干了十几年编辑工作,但我的工作和我的这些记忆并没有过交集。记忆中,那些热火朝天的场景及关于铀矿、关于核弹的点点滴滴,似乎都隐藏起来了。
2018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篇写马兰人的文章。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连同那铸造核盾牌的马兰精神一起,直抵我记忆深处,震撼着我的内心。当即,出一本有关马兰人的书,成了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我跟社领导说了我的想法。社领导听了,很支持。于是,我联系了文章的发布者于建华老师。
听到我想出一本关于马兰人的书,于老师很支持。作为一名曾在马兰工作过多年的退伍老兵,对马兰和马兰人,于老师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于老师用十二分的热情和认真,为此事不停地奔波,并为此聚集了一群情系马兰的人。这其中就包括本书的另外两个作者:彭继超和汪成农两位老师。
2019年元月份,趁着去北京参加图书会的机缘,我约了于老师,希望能在北京和各位老师见一见,一起讨论一下这本书。当时,汪成农老师还特意从安徽赶到了北京。然而,这次见面,我却失约了。因为在见面前一天,我收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那天的见面会,是社领导和同事代为参加的。见面会后不久,将书名初定为《中国脊梁——蘑菇云下的故事》,并为此确立了章节体例。从这时候开始,我们便一起在期盼着这本书的出版。然而,接下来却是长达三年多的等待。因为是主题书,书需要核查整理的资料太多,还考虑到这种选题需要审查等因素,书稿一直没有最后成型。
让我感动的是,这期间,彭老师在接受了许多紧急书稿的撰写和节目录制的同时,还在记挂着这个事;于老师工作之余,把他的“春雨行动马兰花开”的慈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不太熟练电脑操作的汪成农老师,一直在坚持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整理编写着基础资料。
今年3月,当我读到书的初稿时,感觉所有故事都没有过多的渲染,很朴实,很真实,朴实得如同故事中的一个个人物,真实得如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浮现在眼前。朴实、真实的故事最容易打动人。这次,我是实实在在地被这些可爱可敬的人感动了。在这里,我不想说编辑这本书有多辛苦,有多耗时,我已记不清自己反复审读、修改了多少遍稿子,我也记不清这一年里我有多少个夜晚和周末都在反复地梳理和编校每一个故事。我只想说,我读着这些故事,内心很受触动,就感觉有股力量在推动,在鼓舞着,让我很有激情去做这本书。虽辛苦但不觉得累,感觉所有付出都值得,这就是这些故事的力量。
在众多书名中,我提出的“我是马兰人”这个带着马兰情怀、具有代入感、能体现马兰人的自豪感的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稿子整理好后,首要的大事便是给马兰基地进行审查。当听到基地工作人员都被这些故事所感动,甚至把文稿复印了拿回去讲给孩子听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感动和惊喜。但等待的日子显得格外漫长,所以当基地的意见拿到手上时,我心中充满了欢喜。
时间来到了今年的8月下旬。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纪念日,要是这本书能在今年10月16日之前推出来,是最好的。所以,一切都在紧张地往前赶。8月30日,当得知党的二十大将在10月16日召开时,一切更是进入了加速道。
这期间,我心中的弦一直紧绷着。终于,在众人忘我工作的情况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这本书完成了所有的编校、封面定稿、音频制作、质检等一切程序。在国庆长假的前一天,书终于下厂印刷了。10月16日,是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日子,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8周年的纪念日。这本与党的精神和两弹事业密切相关的书,终于在此之前出版出来了。
因为这本书,我遇见了更多充满激情、甘愿付出的人,遇见了更多的美好和感动……如今,家乡的铀矿厂早已不存在,但那个水库还在浇灌着家乡的广阔土地,养育着家乡的人们。
马兰精神是一种需要继承和发扬、需要创新和延续的中国精神。在这本书里,我们并不能读到所有马兰人的故事,但它带给了我们一群让人感动的马兰人。这本书,带给了我马兰精神,相信,它也会将马兰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
(《我是马兰人》,汪成农、于建华、彭继超 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