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韵安化,茶香景美好醉人
——写在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开幕之际

  柘溪库区风景。

  云台山茶园。

  八角茶厂茶园基地,茶农在采茶。

  茶乡花海景区。

  本文图片均由安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龚 伟  刘刚贵  吉凤英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57座,山地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1.9%;湘资沅澧四水坐拥其三,县域内长度在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水,多达约170条。这里是益阳市安化县。安化地貌很“怪”:冰渍积岩,稻菽难栽,唯独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此处“开梅山”后始置县。万里茶道自此始,安化渐与世界通。

  安化因茶置县,先有茶、后有县,黑茶历史悠久,源于秦,兴于唐,盛于宋,是万里茶道的起点,被称为中国黑茶之乡。安化神奇秀丽,云台山钟灵毓秀、九龙池鬼斧神工,全县森林覆盖率75.76%,魅力之处不胜枚举。安化人文厚重,是梅山文化发祥地,湖湘名人陶澍、罗绕典、黄自元等观照古今,青年毛泽东曾两次游历。安化活力无限,龚智超、田卿、谌利军、唐九红、龚睿那、黄穗、陈琳等羽毛球、举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知。

  一世情缘

  “在这里,随便到一个地方,住两个晚上,喝喝茶,看看山水,对心境都是一种陶冶。”11月19日,来自长沙的游客鲁勇,利用周末来到安化县烟溪镇。

  东坪镇、马路镇、仙溪镇、柘溪镇,烟溪是鲁勇到安化的第5个乡镇。2018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鲁勇第一次来到中国最美小城——安化县,便深深被这里折服。

  第一次是在东坪镇住了两天,主要来看黑茶。在和人喝茶聊天之后,才知道安化不仅有茶,还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蕴。“只喝了一次茶,聊了2个小时,我就迷恋上了这里。”鲁勇回忆说,随着多次到来,他感受到了安化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魅力。

  从此,鲁勇每年都要到安化。大多数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来,今年没约到人,自己一个人也来了。“到了这里,能感觉到心灵的宁静。哪怕只出去走走,呼吸这里的空气;哪怕只待在房间里,品一壶茶,都是享受。”鲁勇说,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年都要到安化来住几天,要走遍这里每一个角落。

  三代传承

  2020年,安化县马路镇云台山八角茶叶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拓荒”黑砖茶,这款茶用云台山大叶种原料和传统工艺制成,是公司为成立18周年推出的“纪念茶”,由一家三代共同完成。

  这一家三代,便是八角茶叶的三代掌门人:爷爷龚寿松,儿媳邓超芝,孙子龚意诚。八角茶叶三代人制茶,薪火相传,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已年过80的龚寿松自幼种茶制茶,早在1985年便在安化县农业局组织下来到马路镇云台山,对云台大叶良种茶进行选育繁殖,成为了国家级良种。2000年,60岁的龚寿松开发出优质绿茶“云台春芽”,成为公司畅销产品。

  2007年,龚寿松把公司交给儿媳邓超芝打理,并给邓超芝定下“三不”家规:不准用外地买来的黑毛茶原料加工黑茶,不准为那些不用安化原料加工黑茶的人搞代加工,不准买卖半成品。邓超芝说:“我公公把原料品质和黑茶名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我不认为回到农村发展有什么不好,能够继续爷爷和妈妈的事业,是我的骄傲。”如今,邓超芝逐步把公司事务交给了儿子龚意诚。为了更好地传承安化黑茶和家族事业,“90后”龚意诚大学毕业后又读了茶学硕士。

  “对于老一辈茶商来说,茶是一种农特产品,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可以是蕴藏着传统文化且现代化、标准化的日常消费品。”在传承的基础上,龚意诚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赋予八角黑茶新的内涵。他随手拿出一盒安化茶,充满国风韵味的包装盒,展开后记载着安化茶道故事,里边有安化绿茶、红茶、黑茶3种产品,“别小看这款传统的扶贫产品,早已走进年轻人的消费圈,去年光此一项,就让6个村9000多名村民有所收益,其中2000多人是已脱贫建档立卡户。”

  在祖孙三代人的经营下,八角茶叶如今年产值近4000万元,拥有自有基地6000多亩。不仅如此,还带动了周边乡亲致富。公司利用政府整合的400多万元涉农资金,在马路镇6个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80%以上农户种茶,并免费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带动了1600多人脱贫。

  十步芳草

  “伙计们哪,嘿呀咗!加把子劲哪,嘿呀咗!重些压咧,嘿呀咗!慢些滚哪,嘿呀咗!”唱起安化千两茶踩茶号子,安化县退休干部罗艳群信手拈来。抑扬顿挫的旋律经她清亮高亢的嗓音一唱,立刻让人眼前浮现出一幅茶工挥汗如雨踩竹篾,制作千两茶的场景。

  从安化县文化局到安化县政协,再到如今退休之后,罗艳群一直利用对音乐的敏感和天生的好嗓子,为安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黑茶产业发展、黑茶文化传播鼓与呼。

  “千两茶的制作技艺,上世纪中期一度中断。”安化永泰福茶号负责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千两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胜夫说,后来,在一帮老师傅的努力下,终于慢慢恢复了技艺。李胜夫是个中代表,这个土生土长的安化人,一辈子的事业,就是做好安化茶。

  好茶是虎皮料,干茶要七星灶。李胜夫特别重视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每年,他都要带着茶号的老师傅到各个制茶的村子去传授技艺,“制茶是很多安化老百姓赖以发展的谋生之道,制茶的功夫好了,茶的受众才更广,老百姓的生活才会更好。”

  同样致力于讲好茶文化故事的,还有70多岁的安化人黄朗云。他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回乡做茶旅融合生意。在当地支持下,黄朗云在龙塘镇的一块荒山坡上,建起五彩斑斓的“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

  园区旁边的茶乡花海社区,融合了湖南省第二大、安化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安置区517户2133人,来自13个乡镇。依托生态体验园的建设,不少社区居民就近找到了工作。46岁的居民周秀荣在园区担任农产品销售员,上班之余还会录上一段茶园风光的视频,已经有了好几千名粉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