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提升防控科学性精准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二十条优化措施调整

  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否意味着放松防控?为何对这些措施进行优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上述社会关切问题作出权威回应。

  调整不是放松、“躺平”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动态评估防控举措实施效果,结合疫情处置经验和药物疫苗等技术进步,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举措,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

  “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二十条优化的政策举措,不是放松疫情防控,更不是‘躺平’。”雷海潮表示,每一次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都是十分审慎的,也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据介绍,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如隔离资源相对紧张、流调人员相对不足等,能够更好地集中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隔离时间调整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风险

  二十条优化措施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对风险人员管控、风险区域划定、入境人员管控、医疗服务和疫苗接种、重点场所防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其中,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7+3”改为“5+3”,即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随着新冠病毒变异,其潜伏期逐渐缩短,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概率很高。同时,考虑到奥密克戎最长潜伏期为8天左右,5天集中隔离结束后实施3天居家隔离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风险。

  二十条优化措施还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阳性检出率为4.9/10万,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外溢主要与风险区划定不及时、范围不准确、协查不及时有关。评估还显示,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感染风险极低,阳性检出率为1.6/10万,通过闭环和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规范开展核酸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

  “这些调整,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常继乐说。

  “密接的密接”感染风险极低

  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同时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

  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规模大,但感染风险极低,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评估还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此前,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大量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一定的基层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常继乐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更科学、更精准、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疫情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