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蒸湘区:乡村振兴 用“美”作答

  金秋时节,一幅幅清新美好、质朴自然的田园山水画,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蒸湘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游客们穿着旗袍徜徉在十里荷塘。 谢先来 摄

  9月底,蒸湘区推出“源自雨母”蒸湘乡村全域品牌,招募乡村振兴官、野地集市摊主等“乡村合伙人”。图为活动现场。 刘安元 摄

  春暖花开时,衡阳市民走出家门,来到雨母山踏青游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蒸湘区委宣传部提供)

  呆鹰岭镇同溪村游泳健身馆,村民在此运动健身。 李勇 摄

  雨母山—呆鹰岭近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带上,十里荷塘、桃花缘、临江之眼、龙兴湖等文旅休闲基地人气足。图为龙兴湖。 李伯利 摄

  聂 沛  陆 意  谢 睿

  乡村小路蜿蜒盘绕,绿意盎然的田野与村庄相映成辉;冰菜、草莓等蔬菜水果在大棚里肆意生长,生机勃勃;雨母山上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民宿和农家乐成为城里人的最佳休憩地……

  金秋时节,一幅幅清新美好、质朴自然的田园山水画,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蒸湘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蒸湘大地,秀美如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衡阳市蒸湘区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质增效,建强干部队伍、夯实组织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特色产业、提升人居环境,用“美”书写好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新希望孕育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凝聚在美丽乡村。“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方向更清晰了、目标更明确了、干劲也更充足了。”蒸湘区委书记曾梦龙表示,蒸湘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组织强——党建引领“同富共治”

  10月21日,位于蒸湘区呆鹰岭镇中平村的党建引领同富共治中平产业园内一派热火朝天,村民们正忙着给金银花除草、淋水、施肥。“我们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产业,每年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的收入。自己也可以到产业园做工,一天工资有近200元。”村民刘景反说。

  去年,中平村坚持党建引领,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金银花“北花1号”发展种植业,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劳动力、土地等入股,通过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同富共治。

  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蒸湘区以党建引领“同富共治”为抓手,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355”模式,扎实开展“三项行动”(即堡垒建强、聚贤助力、联盟互促行动),探索实施“五种模式”(即产业带动型、土地运营型、资产经营型、文旅驱动型、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即“头雁”牵引、风险防控、结对帮带、利益联结、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集约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分阶段、分重点打造乡村振兴近郊模式的“蒸湘样板”。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蒸湘区出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明确驻村工作制度、考核激励、关爱保障等,选优培强村党组织书记21人。并建立干部成长“长回路”机制,抽调区直机关年轻干部52名,分派各村(社区)担任组织振兴指导员,接续奋战乡村振兴。

  蒸湘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作用,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积极探索“党建+项目基地”的示范带动模式和“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先行先试打造“同富产业示范园”,带动村民发展果蔬、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

  针对各村村情不同,蒸湘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实地走访、多方调研,因村施策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走好振兴之路。联合街道北塘村闲置资产资源多,在村支两委的牵头下,通过新建停车场、村级集体仓库等方式,为村集体创收166.8万元;呆鹰岭镇中平村从事建筑、家装行业人员众多,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建筑服务公司,为市民提供相关服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翻番。

  在党组织的带动下,蒸湘区各村相继探索走出符合村情的强村富民之路。目前,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其中2个村超过100万元,实现了“村村有项目,组组有收入”。

  产业兴——菜地里有“黑科技”

  对于种地的想象,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在蒸湘区雨母山镇临江村的惠农科技公司蔬菜大棚里,难见农户愁眉苦脸、大汗淋漓、艰辛劳作,所见有葳蕤生气,有丰收喜悦,这都是智慧大棚的功劳。

  “灌溉、施肥等通过手机就能操作,还可在手机上查看蔬菜长势,农民都不用下地。”公司总经理罗波介绍,只要在手机APP上,提前设定好参数,智慧大棚就会根据参数自动浇水、施肥,实现风、电、光、水、肥等自动化管理。

  以棚内温度为例,当温度超过30℃时,大棚内的风机会自动开启,棚顶外遮阳板自动打开,四周水帘窗自动启动,让棚内迅速降温。

  大棚外,还有一根3米高的立柱昂首挺立,柱顶的太阳能板不停地上下翻转,收集风力、风向、温度等气象数据。这是智慧大棚的另一“黑科技”——小型气象站,能提前预警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并自动关闭天窗、外遮阳板等。

  “以前,一个人最多管5亩地,每天还得去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没一天能歇下来。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管50到100亩地。”罗波介绍,智慧大棚投用后,比往年减少成本20%,增加产值10%到20%。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数字化、智能化是重要路径。蒸湘区雨母山镇、呆鹰岭镇地处衡阳近郊,离中心城区仅20余分钟车程。近年来,蒸湘区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并利用大数据监测、实时监控、自动化浇灌等“黑科技”提质增效,成为衡阳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果园子”。

  蒸湘区呆鹰岭镇土桥村亿湘农生态农业公司投资760多万元,建设连栋温室生产大棚6万余平方米,建设冷藏设施,建设自主幼苗车间600余平方米。公司的草莓基地里,还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智能灌溉、施肥。

  去年,蒸湘区投资20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土桥、临江两大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设施蔬菜大棚3590亩,实现蔬菜瓜果的浇水、施肥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并通过实时查看和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数据、土壤数据、设备状态等,对园区内的蔬菜瓜果实行精准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今年,该区计划再扩建300亩。

  ……

  智慧农业有奔头,农民增收有劲头。蒸湘区将“智慧”赋能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农业生产从“靠经验”向“靠科学”转变、传统农业“看天”向智慧农业“看屏”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农民富——农旅融合新“丰”景

  清晨,穿梭于稻田乡野间,与自然为伴;白天,借住一家民宿,品茗赏花;晚上,走进雨湖营地,在星空下快乐起舞。山居,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存在,而在蒸湘区雨母山,可以实现你的田园梦。

  雨母山是衡阳市区面积最大、生态最好风景名胜区,素有衡阳市“后花园”、城市“绿肺”的美誉,景区年接待各类游客达40万人次。核心景区10平方公里,景区内16座山峰、8条沟壑、4座水库,形成了帝喾祠、雁雨寺等18处富含人文内容的自然景点。

  “雨母山镇环境优美,文旅资源丰富。要舞活文旅龙头,打好融合牌,挖掘文化内涵,整治人居环境,合理布局业态,全力做好全域旅游文章,将雨母山打造成为城市客厅。”蒸湘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健说。

  以农兴旅,以旅富农。今年来,蒸湘区聚焦重点突破,以“五区建设”激活首位担当“新引擎”。“雨母山景区”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依托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优势,蒸湘区高标准编制景区规划,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祈福禅修为一体的雨母山3A级风景名胜区,打造雨母山-呆鹰岭近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带。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加快启动雨母山华侨城、银泰生态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发展雨母云舍、新竹雅轩、万熙山房等网红农家乐,延伸旅游产业链。

  如今,位于雨母山-呆鹰岭这条旅游经济带上的十里荷塘、桃花缘、临江之眼、龙兴湖、华农葡萄庄园、土桥翠冠梨园等文旅休闲基地,成为衡阳市民周末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据统计,蒸湘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近50万,农业全产业链年产值26亿元以上。

  越来越多村民端起发展旅游奔小康的“金饭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4623元增长到2021年的26824元。在雨母山景区内万熙山房民宿工作的村民陆元香说:“在这做事轻松、离家近,每月还能有几千块的收入。一点都不比在外地打工差!”

  今年9月底,蒸湘区更是推出“源自雨母”蒸湘乡村全域品牌,向全社会招募乡村振兴官、野地集市摊主、民宿合伙人、“一米菜园”主人等“乡村合伙人”,着力打造农业变场景、资源变内容、产品变体验、农人变红人、买卖变社交、乡村变卖场的“六变”新派乡村。

  稻田为台、天地为幕、碧空为光、自然为席……如今,蒸湘区在发展美丽乡村经济上大秀拳脚,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度假体验,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农旅融合新“丰”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立体。

  乡村美——文明法治好风尚

  10月20日晚,蒸湘区呆鹰岭镇同溪村健身广场上,阿姨们跟着音乐律动,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绿化长廊追逐嬉闹,好不欢乐。

  “村里建起绿化长廊、健身广场,路灯基本覆盖到家门口。生活在村里,现在跟城里没两样。”同溪村溪田组村民颜晓红介绍,不仅环境大变样,村民们还摒弃了许多陈规陋习。

  同溪村在全镇率先成立卫生协会和红白喜事理事会,协会的工作人员由村里公信力强、做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担任,督促大家共同遵守村规民约。

  “前些年,村里一场红白喜事下来,制造的各类垃圾能装满一车拖拉机。自从倡导红白喜事简办后,垃圾少了许多。”同溪村保洁员肖功莲说,为维护环境,村里还配备了30桌的餐具,供大家免费使用。

  乡村振兴,标准先行。去年来,蒸湘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城乡治理标准化为统揽,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乡愁”。目前,蒸湘区已打造出新竹村鲤鱼塘和莫雅塘、同溪村溪田组等5个乡村治理标准化示范点,村、组垃圾收集和集中处理率100%,实现村容村貌“四清”、屋场庭院“四化”、厕所改造“四达标”,进一步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为帮助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去年10月,蒸湘区利用当地法律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派63名律师进驻各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在衡阳市率先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各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定期值班、举办法治讲座、微信群答疑解惑等方式,为村(居)民自治管理和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参与村(居)委员会法律事务处理、参与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化解、为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等,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目前,蒸湘区已有6家律师事务所、23个团队、63名律师进驻54个村(社区),累计提供法律服务2010小时,办理法律事务421次,提供法律咨询、解答、引导等其他法律服务275次,初步形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村(社区)公共事务、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格局。

  产业兴旺村民富,民风淳朴乡村美。四时皆景的蒸湘美丽乡村正在蝶变,成为更多人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