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亮 刘晓聪 黄 星
新的湖南县域经济版图上,攸县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筑牢夯实产业基础,攸县稳住经济基本盘。去年,在复杂严峻形势下,攸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2亿元,重返“湖南十强”(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十强)。
今年,攸县顺势而上,立足县情,抬高坐标,靶向发力,坚决打响园区创业、乡村振兴、财源建设“三大会战”,向更高目标“全国百强”发起冲刺。
巍巍罗霄山下,广袤湘东大地,82万攸州儿女以睿智与勤勉,擘画崭新的时代画卷。
园区创业,强筋壮骨
——从山区矿区向园区产区转移,形成“一主一特”主导产业
106国道由北向南,穿攸县而过。老司机都清晰地记得,10年多前,这条国道经常开挖补修,主要原因是过往运煤的大货车太多,道路不堪重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攸县就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依托煤炭资源,攸县县域经济曾多年跻身“全省十强”。
斗转星移,今天的106国道已由水泥路改为沥青路,运煤大货车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装满高分子新材料、绿色建材等工业产品和香干、米粉等农副产品的货车。
一条路的变化,背后藏着一个资源型城市探寻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
资源枯竭,经济下行,加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煤炭大县”风光不再,渐渐退出“全省十强”。
重振雄风,亟待开辟一条全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没有工业没有产业,谈何挺起县域经济“脊梁”?攸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决定由山区矿区向园区厂区进行产业转移。
工业革命迭代,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大有可为;房地产业升级,绿色建材产业方兴未艾。攸县调整结构,“弃黑向绿”,在积极推进煤矿技改升级的同时,持续推动“一主一特”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不负使命,抢抓机遇。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攸县锚定更高目标,打响“三大会战”。
今年2月10日,攸县召开干部大会,动员全县上下打好“三大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重振攸县雄风。
“我们不缺思路、不缺举措、不缺信心,关键就在于担当、在于实干、在于执行。”攸县县委书记李鹏程要求,紧紧围绕“五好”园区创建,全力打好园区创业大会战。
“起步就是冲刺,只能进、只能快、只能胜,必须打出声势、打出成效,让攸县大地精彩绽放。”攸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武挪强态度坚定。
挂图作战,改革攻坚,成立19年的攸县高新区成为主战场。
攸县高新区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供”服务直达园区,“四纵四横”路网畅通无阻,生活配套布局周边,物流配送直通高速。
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帮代办”服务,力推社会投资园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打好“乡情牌”,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邀请客商来攸考察,让优质企业、重大项目看到攸县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更多客商愿意来攸投资兴业。
24家精细化工企业、25家高分子新材料企业、13家绿色新材企业落地投产,高分子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链与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初具规模。
在专精特新方面持续发力,攸县实现国家级“小巨人”破零。今年8月,工信部公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位于攸县高新区内的株洲宏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榜。
攸县现有规上工业企业335家,其中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11家。2021年,攸县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1.5%。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2%。
振兴乡村,富民强县
——从作坊式生产向企业化经营转变,“湘东粮仓”焕发新机
县域经济好不好,还得看农村。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攸县近30万亩中稻收割进入尾声,通过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每亩地成本可降100余元。
攸县有“湘东粮仓”美誉,去年粮食总产量43.65万吨。今年,该县全面推进抛荒耕地治理,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粮食总产量或超去年。
金秋时节,湘东大地迎来丰收的,不只是水稻。
在攸县石羊塘镇千亩大豆示范基地,收割机穿梭在田间。收割进仓的大豆名为“八月黄”,是制作正宗攸县豆腐、香干的主要原材料。
攸县大力发展黄豆种植加工产业,目前全县香干企业、作坊达400余家。其中,日加工量达3吨以上的企业14家,香干产业带动行业从业人员近2万人。2021年,攸县香干全产业链总产值逾20亿元,实现作坊式生产向企业化经营的巨大转变。
近年来,攸县锁定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目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湘东粮仓”焕发新机。
一手抓耕地保护,一手抓耕地后备资源和劣质地开发,去年1月至今,全县累计治理抛荒耕地4.27万亩。
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湖南省杂交水稻制种重要基地,攸县形成“四核三主六辅”制种区域布局,杂交水稻制种生产面积达5.397万亩,为全国多个地区提供农业“芯片”。今年,攸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大县,湘东南地区仅此一家。
攸县重点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农业品牌建设,将攸县豆腐、攸县米粉、攸县麻鸭、攸县油茶、攸县香干五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攸县晒肉整合,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攸州六件宝”。同时,建成辣椒、猕猴桃、葡萄、水果玉米、薯尖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攸县农业生产总值119.25亿元,在2012年60.72亿元的基础上翻番。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致力乡村振兴,攸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365元。
“兜底”民生,幸福攸州
——形成“一城四区、两江四岸”城市框架,打造株洲市域副中心城市
今年1月5日,攸县县城建设北路、二环路、吉兴西路3条“断头路”同时竣工通车。附近居民刘峰不由感慨:“路通了,老百姓的心也通了!”
过好“紧日子”,兜好“民生底”。近年来,攸县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使交通、水利、医疗等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项惠及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今年,相继打通建设北路、吉兴西路等“断头路”,提质改造建设南路、文化路三角洲等,畅通城区内循环,居民出行更便捷。
老旧小区改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攸县规划改造38个老旧小区,增设停车场、活动室等便民空间。
学位、床位,牵动着千家万户。近十年来,攸县投入4.3亿元用于各类学校改扩建,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连续五年获评全市高中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县,教育地位和教育品牌实现新提升。投入2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创建成为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
攸县健全统筹城乡、覆盖全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1年,共有特困供养3422人,共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物价补贴9671万元。
为丰富农民的生活,攸县建成“门前三小”点715个,打造示范点65个,小讲堂、小书屋面积2012万平方米,小广场总面积22.5万平方米。攸县“门前三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
全面脱贫后,攸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村电同治”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功创建省市美丽乡村23个、同心美丽乡村11个。
新阶段新作为,攸县高位提出,打造湘赣边南部中心城市和株洲市域副中心城市,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开发东城新区,提质改造老城区,保护开发城南片区,推动工业园区产城相融,形成“一城四区、两江四岸”城市框架。同时,按照县城为中心、网岭为次中心、106国道产业集聚带、西部特色农业区、东部生态旅游区、多个中心特色镇的布局,构建“一主一副一带两区多点”的城镇联动空间格局。
十年征程,十年作为,一个产业兴旺、五谷丰登、宜居宜业的幸福攸州阔步而来。
号角催征,敢闯敢试,一幅更加宏伟壮丽的时代画卷在湘东大地开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