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 文春晖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非洲约五分之一人口遭受饥饿,非洲饥饿发生率从2015年的16.9%上升至2021年的20.2%。2021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九项工程”,其中包括减贫惠农工程。减贫惠农工程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中消除贫困的目标高度契合,是未来中非双方减贫合作与农业合作的行动指南,必将为加固新时代中非合作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湖南是农业援外大省,从1973年至2020年,湖南先后援助44个国家、39个农业项目,为受援国家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开创了“南南合作”中国农业对外援助“以省包国”新模式;从2001年到2020年,我国向亚非37个国家派出81个农业组,共808人次专家参加,其中约四分之一援外农业专家出自湖南。近年来,湖南先后与马达加斯加、马里、马拉维、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建立了农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产业创新与交流平台,获批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支持的“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首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和 “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当前,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已成为支撑减贫惠农工程实施的国家级开放平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中心等农业科研院所为推进减贫惠农工程实施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为推进减贫惠农工程实施作出了良好示范。基于此,应深化湘非在粮食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生产经营管理、农机设备投资、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将减贫惠农工程落实落小落细。
落实中非合作“九项工程”,最大限度减轻疫情、战争和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产业链的冲击。一方面,加大中非合作“九项工程”各项任务的执行力度,通过保障非洲粮食安全、农业产业链稳定助力非洲遏制经济下滑,减轻各种不利因素对非洲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南南合作,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能力提升。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顺利开展,直接惠及十多万人,同时带动数十万农村民众间接受益。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应进一步提高南南合作质量,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减贫和农业发展经验,助力缓解全球饥饿和粮食危机,顺利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协助非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技术得以有效推广的基本保障。应协助非洲加快以路政、水电、农田水利和农业仓储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改造升级老旧农业设施、引进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动破解非洲农村电力紧缺、道路差、农田灌溉不足、农作物仓储难等现实问题,提升非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支持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非洲实施本土化制种,完善农技推广运作机制。加大对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政策、技术、资金支持,加快研究开发适用于非洲本土环境的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技术。将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技术培育与非洲小农生产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简单高效的小农生产技术,通过创新推广方式、增加培训次数,引导非洲小农户逐渐掌握先进农业技术。
在非洲加强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每年派出青年科学家前往非洲相关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普及工作,薪火相传我国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衣钵,助力非洲国家发展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在非洲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助力加强非洲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国家到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激励国内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中非农业产能合作。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应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其参与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并走进非洲,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生力军;支持农业企业抱团出海,以全产业链模式增强对非洲国家减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合作关系;利用国内和非洲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非农业生产要素的跨国跨洲流动,实现中非农业合作的互利共赢。
(作者分别系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执行副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