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土家非遗文化“活”起来
——记第十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张家界市永定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通讯员 德吉曲珍 陈筱敏

  9月26日下午,张家界市永定区天门小学操场上,土家族体育教师石成正在教5年级7班的孩子骑高脚马。同学们4人一组,在石成的指导下,从单脚开始练习,玩得不亦乐乎。

  高脚马由一根1.5米长的竹竿或者木棍制成,是土家、苗等少数民族雨季代步和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发展为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

  “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传承了民族文化。”5年级学生田浩天告诉记者,自己和同学都特别喜欢上石成老师的民族体育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学校将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融入课堂、课间、课后,让学生人人唱土家山歌,人人跳土家舞蹈,人人玩土家游戏,人人了解土家族历史。”天门小学校长楚任杰介绍,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此,学校成立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团队,收集整理土家族民谣、故事、舞蹈、诗歌、花灯戏等,编辑成校本教材《张家界土家文化》,把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安全知识等内容巧妙融合,润物细无声。

  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无疑是成效最明显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永定区大力开展非遗“六进+”传承模式,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广场,让土家历史活起来,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非遗‘六进+’传承模式,就像是撒下了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火种,让土家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永定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龚建梅说,非遗传承使得“养在深闺、不为人知、后继乏人”的土家文化“活了起来”,也让非遗项目的传承范围得到了有效扩大,彰显出本土非遗项目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经验说

  近年来,湖南省民宗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永定区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文化事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非遗保护规章,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吸引各界群众参与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全区拥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其中四成左右的项目得到了利用,进入旅游等相关市场。全区认定2所省级非遗传承学校、4所市级非遗传承学校;土家族刺绣、土家族打溜子等30多个非遗项目进校园教学传习,覆盖面达80%。

  多举措抓落实,全方位见成效。目前,永定区茅古斯舞、大庸阳戏等4项民俗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灯会”成为全国五大有影响力灯会之一,“苏木绰”文化品牌越叫越响,“二月二”“六月六”等民俗文化节影响力不断扩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