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易迁后扶 怀化样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
——溆浦县着力答好“搬迁后怎么办”之时代命题

    ▲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现场推进会。

    ▲溆浦县小横垅乡白水安置小区罗汉果产业帮扶基地。(本文图片由溆浦县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办提供)

  肖 然  张 笛

  曾几何时,搬出深山,住上新房,是很多大山人穷其一生难以实现的梦想。

  溆浦县,曾是怀化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为帮助群众走出“养不活一方人的水土”,“十三五”期间,溆浦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236户20806人。

  青砖绿瓦,翘弯檐角,古色古香……走进统溪河镇统溪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民俗风味十足新居亮人眼球。

  搬迁户罗于明满意地说:“你看我这新房子,宽敞亮堂,质量好,住着舒适又放心。出门就是大马路,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集中安置点周边,文化休闲广场、医务室、学校、扶贫车间、超市等配套一应俱全,让搬迁群众充分尝到了搬迁的“甜头”。

  这只是溆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给山区群众带来巨大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2020年10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暨表彰大会”上,溆浦县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站在新起点,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淑浦县围绕“生计不愁、生活温馨、安居乐业、融入新生活”的工作目标,以“一站两委四会”党建模式为引领,抓实抓好就业帮扶、产业培育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等后续扶持工作,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

  “一站两委四会”党建模式,健全社区治理组织体系

  “搬出来”是第一步,关键在于“稳得住”。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搬迁安置、后续发展等多个问题,溆浦县积极探索“一站两委四会”党建模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三江镇西湖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是溆浦县最大的一个集中安置点,共有190户767人,该镇在安置点建立了群众工作站,并引导群众成立了管理委员会。

  “工作站24小时不打烊 ,全天候为群众服务。”三江镇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主任胡灿介绍,安置点工作站人员主要由镇联席办、村支“两委”和安置点管委会人员组成,主要管理安置点的环境卫生、组织活动、受理诉求、困难解决、矛盾调解等事务,现在工作站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连接搬迁群众的纽带。

  原来,溆浦县在每个安置点设立群众工作站,在属地党组织领导下,成立党支部(支委)或党小组,将搬迁群众中的党员全部纳入管理;组建业主管理委员会(业委),市场化招聘物业公司,实行收费管理,政府一定时期内适当补贴物业费。组建安置点“四会”,即红白喜事理事会、经济发展互助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志愿者协会,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配齐楼栋长,配好政策宣传员、卫生保洁员、文明倡导员、矛盾调解员、民情联络员,定期召开楼栋、楼层居民座谈会,定好管理制度和自治公约,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业主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群众互助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

  目前,99个安置点已实现群众工作站全覆盖, 并组建了29个党组织,设立党员中心户35户,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37名、政策宣传员25名、卫生保洁员164名、文明倡导员99名、矛盾调解员99名、民情联络员99名。

  突出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稳定脱贫,步入小康,产业发展是关键。”溆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坚持立足本县实际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真正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溆浦县坚持“一区一特色、一区一主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芒种芒种,有收有种。近日,走进北斗溪镇宝山村金香高山云雾绿茶专业合作社茶园,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户正在茶园里修枝剪叶,忙得不亦乐乎。该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的帮扶形式,将宝山村32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136人全部入股专业合作社。

  搬迁户张菊香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除了入股合作社外,她还在合作社从事销售工作,加上分红收入,在家门口每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既有可观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这种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张菊香脸上的笑容如同山花一样灿烂。

  据悉,全县“十三五”期间实施的5236易地搬迁户产业奖补实现全覆盖,搬迁群众持续享受产业分红。溆浦县统筹整合产业帮扶财政资金2.65亿元,实施“四跟四走”产业项目219个。统筹整合产业帮扶财政资金1.16亿元,用于贫困户、搬迁户、监测户等自主发展产业奖补。在安置小区附近积极引进特色产业项目45个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积极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发展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搬迁户已享受产业帮扶政策资金共5184.94万元,人均受益2492元。“四跟四走”项目累计分红771.23万元,人均370元。

   强化就业帮扶,昔日“候鸟”变“归雁”

  就业是安居的关键。

  溆浦县积极开展就业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并实施劳务对接,帮助搬迁群众找到就业门路。通过组织园区企业吸纳、扶贫特岗安置、自主创业带动、扶贫车间就近吸纳、联乡后盾单位推荐岗位等方式,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强化劳务协作,拓展就业渠道。带领企业招聘专员深入到水东镇江坪安置小区、桥江镇同福安置小区、龙潭镇五新安置小区举办现场招聘会、发放宣传资料,引导56名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2021年,29名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脱贫劳动力享受一次性交通补助9700元。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进一步加大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将培训场地搬到村部实行“送训上门”。

  桥江镇同福小区的搬迁户孙宗学通过就业培训后,在同福小区怀化湘宏材料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他说:“以前在外打工,总挂念家里,现在家门口上班,收入有保障,还可以接送小孩上学,心里踏实多了。”

  据统计,近三年来,培训易地搬迁户脱贫劳动力3257人次,帮助未就业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已就业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开展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2022年,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280个,其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劳动力369个,2022年一季度每人2500元的岗位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

  开展帮扶车间就近就业,把“流水线”建在家门口。溆浦县鼓励企业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发展就业帮扶车间,并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从淘金坪乡原密江村搬迁到安置点的搬迁户李友田,在怀化斯立特工贸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他开心地说:“现在家门口上班,稳定月收入4000元以上,过上好日子了。”

  据统计,溆浦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建有就业帮扶车间9个,最高峰带动就业近400人,稳定带动就业200余人,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28人,其中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77人。如泰瑞莎皮具有限公司在三江西湖安置点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17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8%。

  通过湘西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项目带动就业。2021年,全县湘西地区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其中省扶持资金175万元,共发放劳务报酬151.94万元,搬迁对象受益113户470人。通过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和百姓就业增收双赢,让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使易地搬迁安置点劳动力“农时可种地、闲时可务工”成了常态。

   下足“绣花功夫”做“里子”,便利搬迁群众的生活

  “现在的小区不管是老人看病、还是孩子上学都很方便了。”三江镇长思小区的搬迁户陆家青感慨地说,搬迁以前,孩子到学校读书要走30多里山路,现在孩子上学走路也就10多分钟。

  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如何,不能只看一栋栋新民居这些“面子”,还得看与搬迁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里子”。

  “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溆浦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联席办主任刘中华的话掷地有声。

  溆浦县不断延伸公共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搬迁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用心用情做好搬迁群众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目前,全县99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完成了给排水、电力供应、道路硬化、绿化、路灯亮化、垃圾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对全县91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房和红白喜事硬化场地,其中建设商店818平方米,建物业用房、群众咨询接待室3045平方米,建厨房、杂物间、公共厕所4178平方米,建卫生室425平方米,红白喜事场地硬化11958平方米。

  通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服务下沉,开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劳动就业、交通出行等民生服务,使安置地群众享有便捷的公共服务。

  搬离“黄土”,不忘乡情。为照顾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按照人均不超过5㎡,户均不超过20㎡的标准,在安置点周边建立“微菜园”97.5亩,最大程度便利群众。

  脱贫攻坚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谋划当下,也放眼长远,久久为功。溆浦县在做好“面子”“里子”工程的同时,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消除返贫风险。对符合纳入监测对象条件的易地搬迁户,做到“应纳尽纳”,并实施了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综合保障性帮扶等措施,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未发生一户一人返贫现象。

  “十四五”期间,溆浦县将坚持分类施策、精准管理,聚焦稳定就业、县域经济、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组织保障等重点内容,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雪峰山下绿浪滚滚,沅水两岸生机勃勃。

  分布在绿山秀水间的一座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如一幅幅山水画卷、一个个发展引擎,讲述着20806人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的美好故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