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9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一座建筑致敬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远景。

  何立伟

  我开车离开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时秋阳还高悬在灼热的空气中,缓缓的长长的斜坡,迎面走来前前后后三五成群的人,他们兴奋地说着话,打着手势,手里拿着苹果手机或华为手机,他们可能是外地人,也可能是本地人,结伴而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就像他们即将迈入的这座艺术殿堂。我身后的建筑在车头的反光镜中像埃及金字塔一样庄严,通体明亮。她是我,也是这座城市人们的心头之爱。

  这座名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建筑开馆于2017年9月16日。

  五年之后的今天,她刚获评为“2022年度长沙市十佳文旅消费新场景”。7月,受文旅部委托,中国美术馆就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运作机制成立专项课题组,就“民营美术馆运营情况”课题,专门选定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为课题深度调研单位。一座民营影像艺术馆受到民间和官方的广泛瞩目、深切关注,必有其不同凡响的原因。

  我以为,一座城市要让人肃然起敬,让人心向往之,必须有一些了不起的公共建筑矗立在这座城市的地理与心理空间,才能支撑起它的历史、人文、格局和调性,闪烁着地域性与世界性连接与融合的文明之光。在长沙,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已成为了这样的地标性的公共建筑。长沙人亲昵地称她为“谢馆”。她吸引着人流、目光、心跳和所有的节日、周末甚至夜晚,吸引着戴旅游帽的外地游客,也吸引着热爱生活和艺术的本土人群——尤其是年轻的后生和妹子。长沙这几年迅速成为了网红城市,不用说,谢馆成为了网红长沙的网红打卡地。

  这座昂首屹立的、怀着“还中国影像艺术一座殿堂级的艺术馆”初心的公共建筑,集影像收藏、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和公共教育于一体,构建着丰富的历史摄影馆藏系统。她的一万多件馆藏影像作品,由中国早期历史影像收藏、现当代影像艺术作品收藏和影像器材收藏三大部分构成,影像内容包含了达盖尔、锡板、蛋白、立体照片、玻璃底片、银盐等多材质多形式的历史演化。通过一系列具有国内和国际高水准的影像艺术展事和活动,谢馆俨然成为了人们的一处精神治愈地,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灵魂的抚慰、心境的提升。

  为了影像艺术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谢馆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由中央美院教授王璜生任首届主席,其他四位委员:顾铮、曹庆晖、郑慧华、赫拉尔多·莫斯克拉,都是国际国内权威的影评家和策展人。

  我参观过谢馆的几乎全部展览。从罗伯特·卡帕到费利斯·比托、菲利普·拉梅特,从朱宪民到解海龙、梅生,那彩色和黑白的影像,那最具影像艺术史意义的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树立起国际和中国的摄影艺术审美高度,也展现出一座民营艺术馆的视野和情怀。那些千分之一秒快门的瞬间艺术,凝固了永恒的人性的光芒和时代的表情。每一次观展,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唤起。五年来,谢馆举办的这样的展事,已达59次之多。

  当“中法新视觉艺术展”“当历史回归彩色”“典藏中国”“青年艺术计划”这样一些深具学术性又引发大众话题性的展事在谢馆展开,她引起了国内影像艺术机构同行们的侧目。当她以“影像艺术+城市客厅”的定位展开一系列跨界活动,打造“洋湖公共艺术季”“艺术馆跨年夜”“XPM湖畔集市”“天台音乐会”“XPM夜间剧场”等,她超越了艺术的沙龙性,成为了艺术融入长沙的城市日常生活的精神集市。只要不是闭馆休息,谢馆日日是节日,充满了闹声、笑声、手机快门声。一座公共建筑在尽其所能地创造着一种以艺术和审美为内蕴的全新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

  同时,谢馆作为公益艺术机构,尽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五年来举办了1000余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王璜生就给长沙市民讲过公共课“从《中国人本》项目分享中国影像收藏”,复旦大学教授顾铮也讲过“哈佛大学博物馆的影像艺术收藏发展”讲座,他们把学术普及给观众,开拓着人们的文化视野。在1000余场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也有幸参与过其中的一场,在师大艺术学院讲一个摄影爱好者的体会:“影像无处不在”。

  谢馆与时俱进地更新着艺术方向,拓宽着新的可能,从重点关注具有艺术史意义的经典影像扩展到当代艺术影像的时尚性与潮流性,自2019年3月举办“夏永康·越轨”展开始,谢馆尝试着引入自带流量的时尚潮流摄影展览。“青年艺术计划”则持续为青年艺术家提供艺术创作、展出、出版和艺术驻留等机会。

  如今,谢馆与美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展开国际影像艺术项目交流合作,接待过众多国际文化交流大使、国际顶流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她迎进来又走出去,已有资格和国际影像艺术平等对话。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成立五年了,馆长卢妮女士跟我说,谢馆五年的成长,何老师你是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我想想也真是,从魏春雨团队拿出最初的设计方案进行小范围讨论,到谢馆落成我为她写下“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馆记”刻在馆内前坪草地的石头上,到参加她几乎所有的展事和活动,我的确亲历、见证并参与了她的整个五年的成长历程。我很欣慰,也很骄傲。

  不长不短的五年,谢馆在我心中伟岸地矗立了起来。她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她属于我们亲爱的长沙,也属于中国和世界。

  属于艺术,也属于生活,属于众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