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谈
我刚从外地回来,正准备去涟源白马湖省文艺家创作之家。那是一个山青、水碧、天蓝,风光秀丽的地方。前些日子创作之家正在维修。打算修整好后,用作老文艺家短期疗养之用。这里原先的6个书画创作室,也将设置成老文艺家成就展示厅。其中,就有文艺成就斐然的弘征先生的展厅。打算回来后,即去看他,并与他一起商量展厅如何布置。万万没有想到,猛一下传来消息,弘征兄于9月12日晩间驾鹤西去了……
这消息如同一根无情棒,打得我眼冒金星,举头望着苍天,大口喘着粗气……这成为了我一个终生的遗憾。
弘征和我,相识、相交几十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文学期刊《芙蓉》刚刚创刊。他是刊物编辑室很负责任的编辑,我是刊物很积极的作者。我们的友情从此开始。后来,我在省作协主事,他又是省作协副主席,我们工作上的交集就更多了。1997年,我们在贫困山区涟源田心坪村创建扶贫文化工程——作家爱心书屋时,他是热心的支持者。接着,我们又在那座青山下、那库碧水旁创建作家爱心碑林,这里又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建设省文艺家创作之家,他更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
记得那年春节临近的时候,创作之家的几栋房屋,主体是立起来了。然而,却拖欠农民工6万多元工资发不出来。我心急如焚。恰在这时,我主编的一套书《谭谈说朋友》《朋友说谭谈》在弘征任社长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正是寒冬,我和弘征带上几百套书,在娄底街头摆摊叫卖。时任娄底地委副书记的魏华政先生,亲自上街为我们主持、组织签名售书活动。很快,街道上出现了排队买书的长长的队伍……一位老太太看到这么长的队伍,以为是购买什么紧俏物资,也连忙排了进去。排到面前一看,是买书。她尴尬地望着我们,犹豫一下后,下决心说,“排了这么久的队,书也买一套……”这个镜头,20多年来,一直留在我的心头。
尽管,在冷飕飕的寒风中签名,冻得我们身子发抖,而心里却是热乎乎的。这一天,我们在娄底街头签名售出800多套书,收到了4万多元购书款。我们终于在春节前,把拖欠的农民工的工资结清了。
几个月后,创作之家建成了。我们省文联每年在这里培训市、县文联的干部。组织作家、画家、书法家等文艺家们,到这个山区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红红火火好多年。如今,不少到这里培训过、学习过的市、县文联主席们,还常常津津乐道地赞美这个创作基地。这些赞美声中,不就有弘征兄当年的无私付出?
前两年,我们在涟源曹家村建老农活动中心。这个中心,由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组成。书屋里,有弘征捐的书;诗湖上,有弘征创作的歌颂故乡的诗。而这时候,他的病情很重了,已离不开氧气,出不了家门了。听说我们在为老农们建设一个阅读、健身、娱乐的场所。他仍高兴地、积极地参与。并在握笔很吃力的情况下,他坚持用毛笔工工整整地书写出他创作的一首旧体诗……
他是成名很早的著名诗人,又是成就很大的编辑家。上世纪80年代,每年新年,湖南文艺出版社,都会推出一本新年诗历,这是当年极受读者欢迎的读物。这种“诗”与“历”的组合,就是他的创意。他才华的光辉,闪烁在多个领域,书法、金石、古籍整理校勘……门门精通。他早年为我刊刻的名章,还收入到了他在香港出版的一部印刻专集里。收入在那本集子里的,哪是一个小小的印章呀?这是一份深深的友情!这个印章,是他为祝贺我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专门刻制的。
作为先行者,他对后来者充满关爱。尤其是对故土上的那批草根出身的文艺新人,他倾注了满满的热情。陈援华,是金竹山煤矿的一个采煤工人。他出版的诗集《时代遗落的音符》、散文集《人生苦旅》上,都留有他热情的推介文字。如今已是娄底市作协主席的知名诗人廖志理,当年还是锡矿山矿务局青年技术员的时候,常写些小诗在报刊发表。他就敏锐地注意到了。有一年,我主持评选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时,他向我认真介绍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这一年,廖志理获得了湖南省青年创作奖。此后,就常见廖志理的诗歌在《诗刊》等大刊上发表,并两度参加《诗刊》的青年诗会。使一个基层的乡土诗人,走上了全国的诗歌创作的舞台。
如今,白马湖,碧水扬波。作家爱心书屋,书声琅琅。曹家村晚晴诗湖上,诗碑耸立……这些,这些,都在思念他,思念弘征兄泼洒在这片土地、这片山水间的浓浓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