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课题和使命任务,高校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文学创作人才队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筑牢文学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石
文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新时代文学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石首先在于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文学创作流淌着文化传统的血脉,应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学会辩证取舍、努力推陈出新,助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于文学活动之中。把文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做真、做美、做活,使其成为广大青年了解、体悟党史的重要载体;将文学创作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使青年学子从革命前辈的奋斗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发展文学事业的指导意义。把新时代高校创新型文学人才培养统一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上来,把文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助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凸显文学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质
高校培养创新型文学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建设平台,以“真知识、真人才、真使命”为标准,把握关键环节,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
强化学科支撑,实现内涵引领。依托高校教学传统和学科交叉优势,将地方文学创作资源融入学校课堂,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学学科;设立项目机制,针对语言训练、创意写作、理论评论等内容进行遴选立项,设立项目负责教师,促进师生共研,提升文创和科研水平;实施导师制度,建设包括文学创作名人、文学研究名家、文学教育名师等在内的学生导师队伍,开展教学、科研、创作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完善教学体系,彰显美育特色。优化“以美启智”课程架构,完善“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大美育”教学体系。一是延展教学内容。打造好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等一批“金课”,引导学生把握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将正确价值观念、社会认知内化于心。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丰富课程资源,推行智慧教学;构建共享平台,整合课程、科研、行业发展和就业信息等,实现课内课外互通,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创作为驱动,引导学生把握传统文学的语言、结构和民族特色,强化文学艺术美感体验,成为美好时代的感受者和创造者。
夯实文学创作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能力,满足时代需求。立足新文科建设,加强文学教育与现代科技融通,结合融媒体发展趋势,增设网络文学、短视频小剧本、电子书推文等写作训练,培育学生将文学创作与科技结合的能力,满足时代之需。
拓宽文学人才培养的开放维度
高校培养创新型文学人才,需要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宽厚专业基础、开阔视野并且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搭建创作实践平台。开设创作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社会,在行走的写作课堂中开展创作实践;立足中华沃土,写好红色故事,抒发家国情怀;了解乡村振兴,描绘时代华章,讲述动人事迹;走进街头巷陌,感受人间温情,叙说沧桑巨变。
引入专业文学机构指导。高校可与当地作家协会、文学社团等开展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聘请专业作家入高校,实施专业作家“导师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学大赛,以赛促学;打造文学创作兴趣小组,组织实施各类创作计划。
丰富文学传播方式。加强与专业媒体合作,为高校师生出版发行文学作品提供机会;大力推进文学创作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转型,在注重技术利用的同时加强内容把控,让数字技术与优秀文化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策略,加强优秀文学作品的国际出版与传播,多层次、多角度展现新时代文学的样貌和价值。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