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鸿丽 柏润 李飞 夏望胜
沃野广袤,伟业千秋。
壶瓶苍莽,欢歌流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清晰地记录着石门县追赶超越、攻坚克难、高歌猛进的每一个瞬间。
2014年至2021年,石门县331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从888.28万元增加至3526.96万元,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也从2.68万元增加至10.65万元……数据闪亮、成果喜人,这是石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硬底气”。
石门柑橘、石门茶叶等区域品牌越叫越响,湘佳、正大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引领示范,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出色出彩,截至今年8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的村占比51%……产业兴旺,乡村富裕,这是石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强担当”。
每一个脚步都写满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绘就美好和希望, 在石门,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兴产探索与强村实践的“交响乐”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近年来,为写好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石门县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壮大提升为突破口,高质量推动“六大强农”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灵活采用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分红、投资新建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等方式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昂首阔步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石门大地次第展开,释放出乡村振兴、产业强村的无限魅力。
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石门奇迹”持续上演。
规划引领 让优质产业“强筋壮骨”
石门县位于湘鄂边界,万峰相连,碧翠斑斓,孕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埋下了“穷根”,也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种下了“富产”。
漫山遍野的百年古茶树,依稀可见的茶马古道,诉说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北纬30°的黄金纬度,平均海拔600至800米的理想高度,创造了完美的种茶条件……这里便是正在推进“万亩茶乡”建设的石门县罗坪乡。
“我们这里几乎村村产茶、人人种茶。”罗坪乡乡长刘俊介绍,茶叶是该乡传统的优势产业,并已成为第一大农业产业,全乡有茶园面积2.8万亩,其中1/3的面积获得欧盟有机茶认证,产品通过省茶业集团出口,畅销欧美。
氤氲茶香飘四海,带富一方。“今年,我家20亩茶园已采收两万斤鲜叶,收成还不错。”罗坪乡茶农覃兴愉夫妻在自家茶园,一边采茶除草,一边笑着说道。
兴了产业,强了乡村,这是石门发展富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在石门,有着不少柑橘、茶叶、蔬菜等产业基础较好的村(社区),但长久以来存在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增收“两张皮”的问题。
对此,石门县优化“产业+村集体+公司”“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引导村集体与公司合作开办产业基地,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捆绑”的“发展共同体”,实现产业同兴、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白云镇北峪湾村是石门县乃至常德市美名远扬的“柑橘专业村”,拥有柑橘面积6100余亩,立足这一优势产业,村集体与群众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实现了集体、群众双增收,村集体收入达到23万元。
600亩纽荷尔脐橙、200亩花椒田、扩建150亩早熟蜜橘园,新铺镇永兴桥村通过村集体投资、村集体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种植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7.6万元。
所街乡柳家台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脐橙,实现了从6年前的村集体经济“空壳”状态到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到40.8万元的喜人转变。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石门县柑橘、茶叶产业村分别达到150个、117个,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18万亩,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之势、铿锵之力。
从“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变“祖业”为“产业”,石门县把长板拉长,让优势更优,蹚出了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新路子。
唤醒“沉睡”资源 打破冬眠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盘活“沉睡”资源,破除产业发展障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锚定目标,便大干一场。
石门县组织引导各村(社区)对各类闲置资产等进行全面盘点,以出租、抵押、流转等方式灵活处理,推动闲置资产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同时,按照“合作开发、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与湘佳股份、杨氏果业、正大集团等龙头企业对接,对各种零散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这些好政策、优措施在石门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各式各样的快递运输车来来往往、2个充电桩应接不暇、200个停车位井然有序……走进蒙泉镇白洋湖社区原白洋湖车站,入目一派繁忙景象,与之前的荒芜、清冷有着天壤之别。
该社区将车站内一栋三间两层约300平方米的房屋改造后,出租用于经营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并在闲置多年的约4000平方米场坪里,新建2个充电桩和2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为新能源车辆提供充电有偿服务,为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新关镇松林村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将沉睡的矿产果业资源,转化为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本,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所街乡麻纳峪村深入盘点村集体闲置房屋、耕地、林地等各类“三资”家底,创新发展“物业经济”,年均收益11万元……
凡此种种,是致富的希望,也是改变的先声。
目前,石门县202个村(社区)通过土地流转、闲置资产出租、村办园艺场等模式、55个村(社区)采取整合资金自建自来水厂、产业基地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分别占全部村(社区)的61.03%、16.61%。
百尺竿头扶摇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被唤醒、被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党支部+合作社 实现借鸡下蛋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项目、人才,三者缺一不可。显然,位于偏远山区的石门县大多数村(社区)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石门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优质资源开发、在持资金投资、依托市场服务等“借鸡下蛋”的方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变“资本”为“股本”。引导部分富余资金较多、投资怕担风险的村(社区),将资金投放给“企业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较好、社会诚信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22年,该县通过入股或投资模式实现分红增收的村(社区)达189个,占比57.09%,预计可实现分红收益689.7万元。
变“功能”为“产能”。向企业和农户提供产品信息、代办收购、存储配送、技术指导等服务,将村级集体的“服务功能”转化为“增收产能”,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目前该县通过劳务服务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村(社区)达133个,占比40.18%。
循着夹山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望去,这些措施已然成为兴产富民的“金点子”。
夹山镇汉丰村充分利用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奖补资金,整合50万元入股湖南湘九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比投资总额40%,受益后可实现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4万余元。同时,对汉丰片龙头岗园艺场的110亩老化柑橘园进行提质升级改造并公开招投标,吸引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参与经营,实行村企融合,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5万元以上。
同样位于夹山镇的新花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于是夹山镇党委开展“头雁工程”,配强村两委班子,新班子带动全村党员群众转变思想、扩宽视野,与富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乡村振兴车间,村里提供劳务服务,包括场地租赁、组织招聘、保障运行等,推动了集体经济增收,调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将振兴车间打造成“致富工厂”。
高山挡不住,大道踏歌来。石门大地上,乡村振兴的传奇正在上演、幸福富足的笑容逐渐绽开。
培强扶优 为特色产业添“火”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县,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字文章,让其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旅融合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产业关联互通的重要桥梁,是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石门县立足本地独特自然条件、文化资源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大力推行“旅游+乡村振兴”战略,有意识地发展精细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形成了“生态+文化”“景区+农家”“旅游+电商”“农庄+购物”等乡村旅游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激活。
该县罗坪乡长梯隘村森林覆盖率占86%,土家族人口占95%以上,山清水秀、人文璀璨。该村以茶文化、土家民俗文化为基础,深度开发壶瓶山罗坪省级地质公园景区,打造高山有机茶产业、休闲观光、康养度假为一体的高山茶旅康养度假胜地,并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极富土家特色的传统木质双层吊脚楼(天井屋)——“银杏客栈”。
“我们唤醒‘土文化’,吃上了‘旅游饭’,构建起民俗—生态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罗坪乡长梯隘村支部书记覃业世介绍,村里每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实现年营业收入50多万元。
靠山吃山,把路走宽。
不同于长梯隘村靠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提质增效,南北镇黑土岩社区靠着种植“黄金叶”——烤烟,实现集体和群众的双创收。
作为石门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黑土岩社区距离石门县城145公里,山多田少,生产条件差,种粮成本高、收入低。
对此,该社区通过支部定向、政策支持、技术保障措施,选准烤烟作为特色产业。2021年黑土岩社区交烟7558.39担,上等烟叶占比67.03%,产值近1300万元,社区获得烟叶税收分成45万元。今年,社区烟叶税收分成有望突破50万元,奋力打造全市产烟第一村。
截至目前,石门县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超过200万亩,基本形成“1+2+5(粮油产业+柑橘、茶叶+特色养殖、林下经济、蔬菜、烟叶、无患子)”特色产业体系,以烟税分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村(社区)达到42个。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上,石门县想方设法打破“穷家难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之路,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将不断破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