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衡阳持续“高烧不退”,干渴的稻田“嗷嗷待哺”。衡阳市应急综合救援大队的队员们日夜兼程,想方设法缓解旱情。
8月19日开始,连续鏖战十天后,队员们的脸上、手上、肩上、腿上、背上,每一处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天回去,短裤都能拧出盐水。”年轻队员欧茂林喜欢开玩笑,有他在,再苦再累,气氛总不会太沉闷。
8月28日,在衡南县松江镇凉市村,衡阳市防指秘书长、市防办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小利同县领导一起,与全体队员见面,称赞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应急管理人的民本情怀和担当作为。
“作为衡阳应急的尖刀队伍,哪里旱情最严重、最需要,我们的队伍就进驻到哪里。”蒋小利表示,抗大旱需要流大汗,更要科学调度指挥,队员们确保自身安全和健康,防止过度疲劳、受伤和中暑。
经受“烤”验的不仅是队伍,首次投入使用的抗旱装备同样表现不俗。
大流量排涝抢险车自带4台便携式水泵和车载发电机组,每小时可抽水2000立方米,自投入使用以来一直运行正常。还有不断接力延伸的白色水管,自从沾上泥水后就没干过,尽管全部变成了泥土黄,但质量显然经受住了检验。
“从来没想到,胡家塘水库的水居然可以翻山越岭灌到这里来。”凉市村党总支书记李俊宏指着正向山塘灌水的两条“长龙”竖起大拇指,“以前,这一片的几口塘逢旱必干,几十亩田地都是靠天吃饭。今年不一样了,再灌两次水,这片田就可以保收了。”
“我们新开了一条300多米的渠道,以最短距离从湘江向马路两侧同时引水,可灌溉2000多亩田地。”衡南县车江街道白水村党支部书记何军成说。该村采取“主动作为,超前蓄水,掘渠引水,抗旱保收”土法抗旱的做法,成功让旱田变湿地。
“衡南新塘电灌站保障车江、松江、云集三镇的农业用水,3台大功率水泵抽水2.68立方米/秒,灌溉农田3.68万亩。”衡南新塘电灌站站长王斌说。
(聂沛 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