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闪光点,唯一值得自豪的就是当兵入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已是102岁高龄,申太恒依然精神矍铄,腿脚灵便。
拜访“寿星”
8月3日,记者来到邵阳市北塔生态园抗美援朝老兵申太恒的家中。步入堂屋,墙上精心装裱的画框中,红纸墨书“寿星”两个大字。老人的孙子申毅说,“这是爷爷百岁生日时,市园艺场所赠。”
“申爷爷,这是今年‘八一’建军节我们出的摄影专版,上面有您的军装照。”
接过2022年8月1日的湖南日报,申太恒在第5版右上角看到了自己的军装照,指着“礼赞百岁老兵,定格荣光岁月”几个大字,连连称赞。
申太恒老人卧室在楼上,我们提出去参观。跟随其上楼梯时,记者本想上前扶一把,老人摆手谢绝并径直朝二楼卧室走去,步伐与年轻人并无二致。
一桌一椅,一床一衣柜,一立式落地衣帽架,老人的卧室简约而朴素。唯有书桌上的军功章、笔记本、老照片等物件,彰显着寻常人家难有的“奢华”。
入伍“重生”
一本印着“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字样的“慰问手册”,是老人珍藏近70年的笔记本。历经岁月磨洗,封面已经破旧不堪,但其中红、蓝、黑等多种颜色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记录着老兵的传奇过往。
也正是这本笔记,曾在老人的小世界里“尘封”多年。几年前,其亲人打扫老人房屋、清理旧物时,发现了这个笔记本,并送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经核实查证后,才得知这位百岁老人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参加上甘岭战役,荣立过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1920年,申太恒出生于湖南邵阳,父母都是贫苦农民,从小他就很懂事,帮着做家务。
1932年,巨大的不幸降临。申太恒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来母亲改嫁,再无依靠的他开始四处流浪。
申太恒说,自己当时“到处讨米、帮地主家放牛、四处打工”。直到1949年夏天,他在怀化靖州放牛时为南下剿匪的解放军带路,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申太恒清楚地记得,1949年8月15日,自己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62军。“刚开始时我跟随部队转战湖南、贵州等多地,参加剿匪。”申太恒回忆,其间,自己一面苦练作战技能,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申太恒很快就完成了从流浪儿到解放军战士的转变。
“一个人如果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就会有最大的勇敢、最大的智慧、最顽强的毅力。”申太恒曾在笔记本里写道。
“绝境”生还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1951年3月,申太恒入朝参战,被编入志愿军第15军。
彼时的他是一名侦察兵。初入朝鲜时的情形,申太恒历历在目,“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地上到处是炸弹炸出的坑”。但这丝毫未曾动摇志愿军的斗志。当时部队为侦察排配备了朝鲜语老师,申太恒仅用两个星期,就掌握了当地的日常用语。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申太恒所在的侦察排被临时编入步兵135团。接到指令潜入敌营去察看大炮部署情况后,他和战友趁夜“混”入敌军,好在朝鲜语学得好,没有暴露。搜集到的敌军地形、布炮等信息,对战役胜利起到很大作用。
申太恒回忆,一次与敌军的激烈交锋中,敌人的炮弹倾泻到我军阵地,爆炸后飞溅的铁皮擦着腰间而过,随即他的肠子流了出来。申太恒忍着剧痛,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倒出水,简单清洗肠子后又塞了回去,再次扑向战斗岗位。直到被战友发现他血流不止,才抬回营地治疗。
“我们135团3营9连,打这个上甘岭是最残酷的战争,我们是打阻击,那个大树全部被炸光,地上全是灰土……”时隔70年,一提到上甘岭战斗,申太恒一连说了四五次“最残酷的”。他说,自己能在绝境生还,已是最大的幸运。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也感受不到他们在战争年代的那种苦。但是想一想,如果当年没有他们那一代人这么去拼的话,说不定我们这一代人就在拼。”申毅的话语,流露出对包括爷爷在内的老兵英雄的崇敬和感念。
申毅介绍,前年家里在原址修建了新房,去年底正式入住。如今,家里是四代同堂,自己日常穿梭于城区和家之间,“照顾好爷爷的晚年生活,让他享受天伦之乐,就是最大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