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李嘉儒 王志军
年少时,他向往从军当英雄,19岁入伍穿上“橄榄绿”。回乡后,他子承父业,变身农业“尖兵”,钻研种植技术,带领乡亲和战友共筑“田园梦”。
黝黑发亮的皮肤,满脸憨厚的笑容……这是湖南珠梅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波给人的第一印象。14年坚守田间,涟源市龙塘镇云河新村千亩荒田飘溢稻香。
心中有个“田园梦”
刘波曾是北京卫戍区某师的一名军人。1996年入伍,服役期间多次获评“优秀士兵”。5年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退役后,刘波当过酒店的部门经理,担任过销售总监。每次回家,看到农村因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导致成片良田抛荒,儿时金色稻浪翻滚的田野逐渐被荒草掩盖的景象,刘波都会惆怅不已。
2001年,刘波的父亲流转村里300多亩荒田种植水稻。农忙时节,刘波总是会抽空回家帮忙。“种田全靠人工,一个人一天只能插8分田。”刘波说,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脸色”。
“靠人工,效率太低,要实现增产增收,还得搞机械化。”2008年,年迈的父亲已经无力再种田。刘波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家接过老父亲的班。
“现在国家政策好,要做就做大。”刘波准备大干一场,成立万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流转1000多亩水田。“农忙时节,我不是在种田,就是在去种田的路上;农闲时节,我不是在送米,就是在送米的路上。”刘波自豪地说。
从门外汉到农机专家
“搞农业一定要讲究方法,懂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土洋结合’更有奇效。”刘波把目光瞄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累计参加湖南省“千人境外学习班”“三区”科技人才生产培训等40余场培训。
2012年,刘波成立万和专业合作社、湖南珠梅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为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把流转的水田划分为无公害优质水稻基地、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两大功能区,并在统一配种、统一浸种催芽、集中育秧等方面,编制整套标准化作业规程。
“施好底肥,做到深施;早晚稻行距七寸,株距五寸;水稻育秧基质育秧酸碱度在5.5到6.5为宜……”有问题向专家请教,刘波撰写的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等方面的种田心得有数十本。
除了向“科学”要质量,还要向“机械”要效率。乘着农机补贴的东风,刘波买回10余台农机,用于机械化耕种。买机械、用机械、修机械……他从一个门外汉,捣鼓成了一名农机专家。
“现在公司拥有国内外大型农业机械设备30余台,农业作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达3200亩。”刘波介绍,目前公司拥有已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正在积极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成功申报湖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公司还和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教授团队达成合作,培育、种植和推广优质早稻湘籼45号和早稻超级稻中嘉早17号、湘晚籼13号、玉针香等“湘米”系列优良品种。
带领乡亲们富起来
“当兵时,我们讲求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现在种田,同样也坚持社会利益要高于企业效益,这是军人的使命感。”刘波把带领乡亲们致富作为自己的追求。
在珠梅田凼,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波波”,“他待人真诚、为人和善,蛮肯帮忙的!”
如今,万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季节性用工最高峰达到60余人。“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既收租金,又可在基地务工,一份地能赚两份钱。”云台组脱贫户吴合心常年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近3万元。
有了一定规模和效益后,不少人慕名前来请教。“与其说请教不如说相互交流,只有大家一起琢磨,技术才能大提升。”对于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刘波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近年来,刘波带动古塘、七星街等乡镇12名退役军人从事农业生产,关联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帮助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共130余万元。
2020年,刘波利用合作社的收益,投资10余万元,建起200多立方米的冷链仓储,为周边村民免费提供农特产品、蔬菜贮存。目前,他正着手兴建一个200平方米的扶贫土特产超市,除吸纳村民就业外,还收购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想自己卖的,我就免费提供场地;没有时间的,我们就帮忙代售。”
“浇灌了多少汗水,土地就会给予多少回报。以前扛枪守卫国土,现在拿起‘锄头’,土地就是我的阵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田野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土地’。”刘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