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大道向前 红土地的告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8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宜章:赓续奋斗绽芳华

  风景秀丽的莽山水库全景。 邓加亮 摄

  宜章脐橙示范园,果农展示刚采摘的脐橙。邓加亮 摄

  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与“灵芝姑娘”黄凤兰(右)一起“直播带货”,向网友们推荐宜章县梅田镇下塘村种植的食用菌产品。

  黄黎 摄

  ① 宜章县城全景。黄黎 摄

  ② 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钟家茶园,茶农在采茶。邓加亮 摄

  【红色印记】

  宜章,地处湘南门户,连通湘粤孔道。

  踏上古风古韵的三星桥,穿过县城中心的玉溪河,走进南关古街,看见一座白墙青瓦的清代院落。这里就是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1928年,朱德、陈毅率队发动“年关暴动”,在这里打响了湘南起义第一枪。自此,惊天一举泣鬼神,熊熊烈火划开黑暗,风展红旗漫卷湘南。当年,宜章全县就有3700多人参加红军奔赴井冈山。几年后,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成功突破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第三道封锁线。

  红色基因,承载光荣与梦想,在这里代代相传。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

  通讯员 吕继勇 邓加亮 廖慧婷

  湘粤孔道,巍巍莽山。

  94年前,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在宜章打响了湘南起义第一枪。

  94年后,穿过历史风云,我们走进宜章,探寻这座湘南小城的厚重与轻盈,感受这块红色热土创新求变的波澜壮阔。

  薪火相传中,英勇的宜章人民壮怀激烈,赓续红色血脉,高扬奋斗之姿,正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阔步前行。

  1.薪火相传

  宜章,一座英雄之城。

  位于县城的星火广场,寓意湘南起义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德、陈毅的铜像屹立广场中央,南面就是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一座清代风格四合院落。

  宜章县原史志办主任吴绪斌告诉我们,1928年的宜章,县城内防守力量薄弱,而中共宜章县委掌握着胡少海领导的游击队。

  根据商定的计划,胡少海打着国民革命军140团副团长的牌子,率部队进入宜章城。由于胡少海的革命者身份尚未暴露,当地官绅对他没有怀疑。

  最终,朱德、陈毅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当地官绅举行的宴会上摔杯为号,成功智取宜章,这就是有名的“年关暴动”。

  历史写满沧桑,精神激励后人。这座古老院落,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院落里的一口井,当年是朱德经常提水饮马的地方,至今仍泉水充盈、福荫后人。

  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老区振兴,宜章县委、县政府想得明白、看得通透。

  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实施一批红色遗址保护、创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红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宜章实施“五个一批”举措,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进军营,促使红色文化与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深度融合。

  同时,制定出台“红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选定12个“红色村庄”打造振兴示范村,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走进太平里乡邓家湾村的邓中夏故居,邓中夏诗词长廊、湖南工运史长廊、宣誓墙、浮雕墙等映入眼帘。今年5月17日,历经两年修缮的故居重新向市民免费开放,目前已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网红打卡点”。

  在杨梅山镇茶园村,白零嫒带领村民智救红军伤病员的故事,感动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这里的白零嫒故居、余经邦故居、茶园农会旧址及兵工厂旧址,已修缮一新,成了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创新求变的宜章,主动做好“红色+绿色+暖色+古色”文章,并与江西省崇义县签订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红色文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共赢。2021年,全县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

  2.共同富裕

  “直播间的宝宝们,我们又见面了,你们看,这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款灵芝孢子粉……”

  7月20日,走进位于梅田镇乡野里的一处直播间,“灵芝姑娘”黄凤兰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和当地镇党委书记一起坐在手机前直播带货。

  镜头前,各式各样的灵芝产品、蘑菇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2013年,黄凤兰回到家乡创业,成立宜章县永谐种植专业合作社,传承父亲30余年的食用菌种植技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打造灵芝、蘑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在该运行模式下,合作社集中核心技术,生产标准菌包,培养菌包后分发给种植户,既统一了技术标准,又能分散扩大灵芝、蘑菇生产规模,给更多农户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留在农村里的妇女老人居多,黄凤兰根据对贫困户的走访了解,首批带动10位贫困妇女在示范基地种植食用菌,并安排了15名贫困妇女在基地就业,参与示范基地的日常管理。

  由于她们勤劳敬业,菌菇长势迅猛,收入可观,还带动了更多贫困户加入食用菌种植行列。

  到2016年,黄凤兰对接帮扶4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累计受益达1180万元,安排就业岗位800多个。

  当地整体脱贫后,黄凤兰又倾力推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公益活动解民忧、送温暖,还培养了一批徒弟。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首要。而实现产业兴旺,需要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才能实现与村民共同致富的愿望。我现在做的事,就是培养更多的‘灵芝姑娘’,参与到这个产业中来。”手捧灵芝的她有感而发。

  共同富裕,关系到民生福祉。展望这片红色热土,乡村振兴号角声声。如何挖掘出更多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成了问题的关键。

  真正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育、引、用文章。近年来,在宜章各级的推动下,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破土而出”,百拳如愿挥开。在莽山燕子岩景区,毕业于悉尼科技大学的“85后海归”钟恳,就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回到家乡后,他利用生态优势打造出一批广为流传的“网红打卡点”,还和父亲一道通过搞村企共建、盘活“沉睡资源”,带领当地乡亲们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2021年,燕子岩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00万余元,综合收入1800万余元。而景区所在的天子山村,不仅集体经济实现有效增长,去年村里11名单身多年的农家汉终于圆梦娶了媳妇成了家。

  3.“好人之城”

  狮子口大山,35万亩茫茫林海,7万亩浓绿草地。

  75岁的全国道德模范刘真茂,穿着30多年前的一件旧军装,面庞黝黑,腰板挺直,有着退伍军人特有的威严。

  39年来,他一个人守护一片大山,每天巡山30多公里,所走路程相当于绕地球10圈,不仅守护住了“生命的绿洲”,还耕耘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

  尽管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护林也有了充足的后备力量,但他始终放不下这片大山:“我还没做好,还要努力,就像革命先烈刘志丹说的‘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共产党员守土有责,我一定要把这个保护区守护好建设好。”

  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从哨所的窗户朦胧透出。灯光下,刘真茂和他的几个伙计商定,要继续与大山的树木一起把根扎得更深。

  红土地上的珍贵记忆,往往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历久弥新,成为一种精神财富,长久滋养着脚下的土地。

  接续革命火种,一路传承,一路成长。从昔日“晃晃梭镖刺大天”到今朝“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宜章好人”层出不穷。

  无论是全国重大典型,还是身边草根好人,抑或帮贫扶困、关爱残疾人的爱心人士,一串串名字,构筑了“宜章好人”的文化现象,宜章“好人之城”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宜章的“好人军团”已有4.6万余人,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刘真茂、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谢运良、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推进全县乡风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项工作中,一批宜章好人组织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宜章好人’,是继承革命先烈精神成长起来的。‘宜章好人’文化,是汲取百年革命斗争营养生长的大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诚信之星、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宜章县好人协会会长谢运良,对这一独特现象进行深入诠释。

  红色基因和好人文化相融共生,宜章人民创新求变,创造着五彩斑斓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2021年,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态势,全年GDP完成242.2亿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

  “让宜章经济社会发展‘红得鲜艳’‘红得灿烂’‘红得耀眼’。”展望未来,宜章县委书记张润槐踌躇满志,“我们将切实扛起加快老区发展的政治责任,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百亿集群、百企入宜、百街提质、百村振兴、百景宜游、百姓幸福,全力打造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湘赣边区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全国氟化工产业基地、全国无障碍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一幅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映照出初心与梦想。赓续红色血脉,高扬奋斗之姿,古城宜章正绽放出最美的芳华。

  【青年观察】

  感知时代律动

  感受老区新变

  廖慧婷(华南农业大学汉语言文学、广告表演专业大三学生)

  此次作为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有幸走进五彩斑斓的古城宜章,重温红色经典,感知时代律动,感受老区新变。

  一路走,一路看,感触良多。

  当我来到县城南关古街,面对一件件镌刻着时光烙印的历史陈列,内心澎湃着当年湘南起义的轰轰烈烈。

  当我来到茶园村的白零嫒故居,听白零嫒的孙子哽咽讲述奶奶当年救护红军伤病员的故事,明白了什么叫“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道理。

  当我来到灵芝基地,看见无数灵芝历经风吹雨打,依旧朝着光的方向生长,不禁想起革命年代先辈们历经战与火的洗礼,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首当年,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一批又一批仁人义士振臂高呼、冲锋在前,用行动证明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如今,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宜章人民血脉,成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在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街道变得平整宽敞,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产业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的精神风貌也越来越好……红土地上的人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向着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加速迈进。

  这是时代的脉搏,这是发展的律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红色动力,书写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的青春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