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合融媒体资源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杨佳 

  融媒体以海量信息资源、极快更新速度、愉悦视听感受以及强大沟通性深深吸引着众多高校学子,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逐渐走向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与此同时,融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各高校媒体平台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但媒体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运营团队媒介素养不高、创新性不足,未能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合力等。鉴于此,高校须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整合校内外融媒体资源,切实推进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建设,助力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增强媒体融合的全程性,拓展意识形态工作“时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生态是“万物皆媒”“随时能联网”“人人能发布”,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须全程、全环节在线才能保证随时随地沟通。高校应增强媒体融合的全程性,大力拓展意识形态工作“时空”。一是加强全程媒体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闭环式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生产发布机制,规范信息收集整合、加工生产、协同发布、二次传播、反馈收集、再次收集整合等整个过程,同时明确意识形态引导的“全链条”要求,不断提升融媒体中心的议题设置、前瞻布局能力,努力做到全流程跟踪、全方位挖掘、全角度解析。二是把握意识形态引导主动权。高校融媒体既要加强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全流程风险跟踪、监测与反馈,也要及时把握意识形态引导契机,积极扩大正能量传播的延伸力。三是通过优化传播时空弱化单向灌输模式,构筑师生课上、课下一体化意识形态学习时空。

  优化媒体融合的全息性,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和形式。当前,一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媒体运作模式、技术保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应积极优化媒体融合的全息性。一是加强覆盖报刊、广播电视、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更多种媒介形态的多频呈现,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态、渠道。二是提供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式、服务式意识形态引导产品。比如大量运用照片、视频,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融合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海量信息中精选优质内容组织推送,并辅以贴心互动,在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趣味性和亲和力的同时,有效传递主流价值观。

  强调媒体融合的全员性,凝聚意识形态工作传播合力。“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当前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大宣传格局,意识形态教育宣传队伍存在人员配置不足、专业不对口、对融媒体建设内涵把握不到位等问题。鉴于此,高校应加强媒体融合全员性建设,凝聚意识形态工作传播合力。一是整合宣传队伍。高校在建设校内媒体运营团队的同时,应将各部门、各院系兼职通讯员纳入宣传队伍,以便及时发现适合开展意识形态引导的新闻线索。二是完善校内联动机制。可借鉴党组织“三级联动”工作模式,构建“融媒体中心—学生组织—班团”宣传队伍模式,打破以往的割裂和分散状态。三是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熟悉校园文化宣传手段、对大众传播革新怀有浓厚兴趣并善于学习先进技术的融媒体师生队伍,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共享,不断制作推出“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意识形态工作融媒宣传产品。

  突出媒体融合的全效性,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效能。全效媒体是注重资源和功能整合、内容与服务优化、传播和反馈高效的全新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助推下,高校应突出媒体资源融合的全效性,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一是将新闻宣传与网络文化建设、校园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融入课题研究、举办网络文化节等方式,扩大意识形态文化作品的辐射影响力,打造“宣传+意识形态文化”服务模式;二是联合教务、学工等职能部门,将新闻宣传与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起来,形成“宣传+育人”培养模式,打造新时代校园意识形态教育传播大格局;三是在意识形态教育传播内容、话题选择和议程设置等方面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契合学生的期待、要求与愿望,深入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团委书记,湖南工商大学智慧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