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水旺 刘鹏
1月2日一大早,宁远县鲤溪镇下庄村古法熬糖厂老板陈鹏招呼员工穿好工作服、戴上口罩,开始忙碌。
63岁的村民陈东顺把甘蔗放进机器榨汁、沉淀,再倒入铁锅。灶前的村民立即烧旺柴火。
陈鹏见甘蔗汁细浪翻滚,手拿长棍时快时慢地搅动起来,热气腾腾。两个多小时后,甘蔗汁变浓稠,颜色变红。陈鹏赶紧起锅,把稠汁倒入特制的木板冷却,用刀划成长条或正方形的红糖,清香四溢。
加工过程除了榨汁用机器,其余工序全部传承古法技艺。其中,作为“出糖师傅”,陈鹏的岗位最关键,如果掌握不好火候,一锅糖全糊。
下庄村古法熬红糖有200多年历史。过去,家家户户种植甘蔗制作红糖。这种甘蔗生命力强,叶子像茅草叶,被称为“巴茅”。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或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村里两个集体红糖加工厂被迫关闭。
陈鹏1980年出生。他在长沙开汽车配件店时,见城里人喜欢原生态食品,回想起童年时吃的红糖,萌生返村发展古法加工红糖的想法。
获知这一情况,驻村的镇纪委干部大力支持,并告诉他村里有一名老人每年种植3分地“巴茅”。
2016年,陈鹏返乡种植10亩“巴茅”,可熬制技术不过关,糖全部成了残次品,损失惨重。
但陈鹏坚信自己的选择,他向健在的老“出糖师傅”请教,认真琢磨,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出糖师傅”。
2017年,陈鹏种植10亩“巴茅”,古法熬糖,打了一个翻身仗,实现纯收入8万多元。2018年,陈鹏种植20亩“巴茅”,发展网络直播带货,纯收入17万多元。
去年,陈鹏种植100多亩“巴茅”,还带动村民们种植“巴茅”400多亩。
“巴茅”熬制的红糖品质怎么样?陈鹏介绍,“巴茅”比其他甘蔗品种出糖率低,但加工过程不添加任何物品,色泽光亮,入口即化,香气自然,售价50元一公斤。
种植“巴茅”效益如何?村民陈新生、陈正生、杨福秀介绍,“巴茅”易种好管,去年他们每户种植10余亩,纯收入在8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