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上山下的风景

  编者按

  千秋伟业,风华正茂;百年荣光,薪火相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南省散文学会、湘潭市作家协会共同发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旋律,“这是一场文学盛宴,献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字里行间是滚烫的赤子情怀,也是我们的深情礼赞。”活动组织者、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如是说。

  湘江周刊特选取“红色记忆”“党在心中”“薪火相传”“时代新风”四个时代篇章中的四篇代表性作品,回眸百年征程,触摸时代脉博,感受民族复兴的荣光。

  大印

  

  山上

  我从娘胎中生出来,从未离开过这条大山脉。这里山上山下,五十多年的日月变迁,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一幅幅木刻,深深地印在脑际。

  这条山脉地处湘西龙山县境内,叫大灵山,绵延20公里,其磅礴的气势和海拔高度雄踞湘西山脉之首。紧邻的万宝峰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2000米就是澧水之源。天工在澧水源头的南边造出了一块高山盆地,山界人以盆地为中心而居,古时地名叫黄连坪,新中国成立后叫翻身村。该村隶属大安乡管辖,全村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是龙山县境内名副其实的偏远高寒村。

  一条东西走向的百年古道,从山脚蛇一样地爬行到山顶,成了山上山下唯一的通道。20年前,山界人所用的油盐酱醋,都要通过人们行走这条古道从山下肩挑背负到山上,赶一趟集,来回20多公里的山路。那些汗流浃背的日子,让“山上何时能通一条公路”成了几代人的梦想。路,也成了山界治穷的第一大难题。

  1988年冬,翻身村党支部决定带领全村村民利用农闲之时义务修路,历时三个冬天,一条长13公里的简易公路在人们挥舞着锄头加铁锤与钢钎的敲打中开通了。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1996年,翻身村村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尝试种植烤烟。当片片金叶换成一张张钞票的时候,脱贫致富之路从此展开在山界人的眼前。1998年,在翻身村党支部的再次努力下,县电力公司将三条高压线翻山越岭拉进了村,山界黑灯瞎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了电,家用电器、通讯设施随即跟进,从此,闭塞的山界紧追着时代的步伐,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政府在扶持烤烟种植上的力度不断加大,并不遗余力地为村民治穷脱贫创造条件,翻身村党支部抓住机遇,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带领村民,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探索,对烘烤设备进行改造,帮助烟农整合土地向规模发展,不到十年时间,该村成为全州最大的烟草种植村。于是,简易道路得以硬化,农网改造全面实施,沟堤得以浚通,一个贫穷落后的老山界焕然一新。

  精准扶贫的深入,使山界更是锦上添花。在南北长5公里余、东西宽1公里余的山顶盆地中,机耕道纵横交错;主干道路面加宽硬化成为规范的村级公路;延伸至周边各组实现了道路硬化户户通;全县第二大村部建筑造型新颖别致,鲜明的土家特色水乳交融地把古朴与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翻身村,一个形象且富有梦想的村名,20多年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身——全村208户人家,现已有小车140多台,货车20多辆,三轮和两轮摩托车几乎每户都有,三分之二的人家城里有房,网络已实现了全村覆盖。

  更具魅力的风景是2020年开工的风力发电工程,20台机组如擎天柱一般横空出世,撑起了山界的一片蓝天,它将与万宝峰联成一体,依托澧水源头的自然资源,为山界日后的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下

  天工造物时,似乎是有意在这条山脉的半山腰中造出了一片百亩平地,供热爱土地的凡人耕作。从地理上看,这片土地是属于“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边缘区域。因为过于偏僻且交通落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近百号人,用不同的方式随着改革的大潮搬迁到山外去了,仅留下的几户人家固守着这片沃土,我因此成了家庭农场的主人。

  从山下到山腰垂直距离近600米,在半山腰看山下的景致就如天工营造的一个巨大沙盘,将绿色的小山,弯曲的河流,如镜的水田,星罗棋布般的民房,四通八达的公路,宽阔的水库,井然有序的街道尽收眼底——这就是石牌镇全貌。

  常有亲朋来此观景,首先欣赏的便是水库。“卧龙水库”四个白色大字清晰地镶嵌在大坝上,碧蓝而宽阔的水面常有几叶小舟游动,群山倒影荡起阵阵涟漪。在龙山,卧龙水库就是石牌镇的地标,是龙山人民战天斗地的见证,是当年党带领人民义务修建8万余座水库的缩影,是生活和战斗在那个时代人民的骄傲。1975年秋,龙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抽调3万民工,以肩挑撮箕,背负笮篓(高背篓)等传统的搬运方式,昼夜奋战,硬是人工搬走几座小山,将一座坝底近100米宽、坝顶120多米长、垂直坝高42米的黄土大坝建成了。上世纪90年代,由中央财政拨款1700万元给大坝加固,保证了下游的安全。如今,卧龙水库集饮水、发电、养殖、旅游、灌溉于一体,为龙山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你会留意横穿整个石牌镇的猛洞河。曾经,猛洞河泛滥成灾,田野冲毁房屋倒塌的惨剧时有发生,上游两岸的人们,凡遇暴雨来临,无不胆战心惊。为治理水患,197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改河运动,将上游曲里拐弯的河道避开,新修出近万米笔直的人工河道。

  近几年,政府对河道的治理加大了投入,对所有支流和主河堤进行加固,使沿河两岸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通过20倍望远镜便可清晰地看到,加固的水泥河堤像一条条飘带,把石牌大地点缀得多姿多彩。

  紧接着你会注意到山下的交通,一条二级公路纵贯南北,无数条村级硬化道路交织东西,公路网给地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石牌镇享有“中国百合之乡”的盛名。2011年8月,农业部授予石牌镇“全国一村一品(百合)示范镇”称号。石牌人正是因为百合产业的支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山下平地中的小山上,一排排,一栋栋,色彩斑斓的楼房或袒露在阳光下,或掩映在树林中;特别是石牌镇政府所在地焕然一新的大街小巷和分布全镇各地的百合加工厂房,加上二级公路上来往穿梭的大小车辆,无不显示出这个山区大镇的繁荣景象。

  山下已繁荣,山上在发展,政府并未因此忘记生活在山腰的人们。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2017年实现了农网改造;早在1997年春就从翻身村联通了简易公路,并于2019年斥资百万加宽硬化成规范的村道,为我的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上山下的风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是960万平方公里美丽风景的缩影。我们相信,明天的风景会更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