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昂首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株洲智造”背后的密码

  株洲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图为株洲河西航拍图。 王伟 摄

  2017年,株洲建成全球首条智轨试验线。(中车株洲研究所供图)

  北汽株洲基地焊装车间工作的机器人。(北汽株洲分公司供图)

  李永亮 张宇晨 陈丹妮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进行公示,湖南省除“长沙工程机械”外,市州还有“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上榜。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集聚300余家企业,已形成全球最完备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条,拥有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110个创新平台,是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2020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年产值1600余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株洲先进制造业的优秀代表。近年来,株洲坚持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催生大批前沿技术,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智轨、无人驾驶电动大巴、大功率石墨烯超级电容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从此起航,走向世界。

  株洲,中部工业城市,不沿海不临边,为何频频在科技创新领域引领潮流?

  答案是科技创新。

  闪亮的金字招牌可以说明一切:株洲已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成功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院士与产业“齐飞”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株洲2人入选,分别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副总经理、株洲市科协主席冯江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包幼林。

  这一消息将人们关注的目光拉回到株洲现有的院士“三人组”: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

  熟悉情况的人知道,与兄弟城市院士主要产生在高校、科研机构不一样,株洲3位院士均来自企业。其中,刘友梅一生扎根中车株机公司,曾先后担负起主持我国四代电力机车研制的重任;丁荣军来自中车株洲所,专注高铁“心脏”技术30多年;尹泽勇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608所)总设计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制及发动机强度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名院士,一面旗帜。在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领衔的研发团队带领下,湖南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株洲占“两大”,分别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两大产业集群。

  院士研究领域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高度吻合,让株洲看到了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株洲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新政30条”,柔性引进院士团队43个,吸引2万技术人才加盟,加速核心人才培育。目前在库市级领军人才达到171人、各级科技特派员331名、科技专家服务团1209人、中国动力谷产业专家智库800余人。

  株洲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建设创新平台,内外借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人才兴,产业兴。在顶尖人才引领下,株洲打破原有产业体系和工业发展布局,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17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全面加快发展。

  平台与研发共进

  5月5日,在与企业家座谈中,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强调,要进一步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聚焦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集群,聚焦主机和终端优势,把长板拉长、把优势做优。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勉励广大企业家,进一步加强企业合作,全面加强产业链建设,携手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拉长长板、做优优势,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

  株洲聚焦优势产业企业,依托专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统筹布局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引进院士、知名学者等共建技术研发机构,进一步引导、扶持现有企业研发中心提档升级。

  目前,株洲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47家,其中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各大平台全面覆盖株洲核心产业体系,为企业逐步建立完整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创新体系贡献力量。

  “要围绕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区域级的产业集群,梳理和凝练重点领域‘无人区’和‘卡脖子’技术清单,建立相应的推进和服务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科技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今年3月召开的株洲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株洲市副市长王卫安为株洲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压力传导,责任落实。

  株洲成立加大研发投入专项工作小组,出台《株洲市加大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GDP比重目标纳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重要指标,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层次、全方位、多系统协同推进。

  2018年以来,株洲研发投入强度连年保持全省第一。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3.8%,均居全省第一。

  目前,株洲创新平台总量达到538家,全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株洲。

  科技创新有了源头活水,研发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株洲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55件,超过湖南省平均值2倍。

  打通“肠梗阻”

  一个故事在株洲企业界流传已久。

  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多年前转化了一个高科技项目——碳陶制动盘,由于无法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一直打不开市场,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2016年,该公司迁入株洲,通过株洲市委、市政府协调,当年就和中车株机公司成立试用科研项目进行市场推广。1年半后,研发人员成功解决碳陶制动盘结构设计、制备、加工、台架考核中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德、日等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今年该产品销售收入预计1亿元,将形成10亿元以上年生产规模。

  “填补国内空白、替代国外进口的新品推广应用中,由于用户普遍存在‘放牛娃赔不起牛’‘国内有其他人用过我才敢用’等心理,导致科技创新产品首次应用难、市场推广难。”株洲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说,为打破这一僵局,株洲市有的放矢,力推“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17年,中车株洲研究所成功研发全球首列智轨。这款颠覆性创新产品没有世界先例、没有参考模式,株洲开先河、“吃螃蟹”,出台《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管理办法》,对标准、建设、运营、安全和应急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纳入市人大城市管理立法内容,为这个新产品开具“准生证”和“身份证”。目前,四川宜宾、江西永修建成智轨应用线,国内在建在谈项目20多个,卡塔尔、马来西亚等国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替代不可避免。株洲实施新品推广应用保险补贴政策,近3年补贴参保首批次、首台套项目80多个;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首批次新品,先后购买北汽(株洲基地)生产的第一批纯电动汽车、采购中国长城计算机(株洲基地)生产的第一批自主可控计算机等;成立政府科技专项项目组,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明确失败的责任不由应用企业承担,让应用企业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共同为新品走向市场“扶上马送一程”。

  不懈探求,树起标杆。

  近年来,株洲通过建立项目团队遴选、项目共创、项目培育和成果共享机制,支持宏达电子先后与11个创新团队组建项目公司,成功孵化出宏达陶电、宏达磁电等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实现成果当年产业化、当年盈利的良好业绩。

  宏达电子总工程师袁坤阳表示,该公司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国家级示范科技孵化平台,在电子元器件相关领域发力,再造5个宏达。

  “宏达”模式充分挖掘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新路径。九方装备、天一焊接、南方阀门等20家企业紧随其后,启动企业双创平台建设工作,孵化项目超过20个。

  打通“肠阻梗”,科技成果“变现”,经济发展有力。株洲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5%,株洲科技工作连续3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崛起科技创新高地

  5月1日,一列“火车”沿株洲河西泰山路向河东跑去,全球首条智轨商运线在株洲正式运营。

  智轨,由中车株洲研究所自主研发,是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集大成者,代表当今世界先进制造业顶尖技术。它的鸣笛启运,再次吸引全球目光对工业株洲的关注。

  其实,这只是株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株洲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在“黑科技”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工夫,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抢占先导产业的技术高地。

  持续攻坚,硕果满仓。近5年来,株洲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126项,创造了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国内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全国首架固定翼运动型飞机等重大成果,海底观测光纤、多肽药物研发、液态金属和永磁材料、深海机器人等多个技术前沿领先国际国内。“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港珠澳大桥等闪耀着株洲元素,株洲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出口全球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动力之都,动能澎湃。今天的株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全国品种最全综合产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自主可控计算机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

  精工铸高地,发展高质量。

  2020年,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航空动力、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总产值突破2370亿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4%。

  今年一季度,在疫情防控、经济下行、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退出等多重背景下,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2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9.5%,居全省第一。

  创新,已成为引领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

  扬帆再出发,株洲全面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发起最后冲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